方为世外人,行止何须录。
意思:正是社会外的人,行动还需要记录。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卢鸿草堂图》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追求自由和独立,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束缚的厌恶和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
首段描述诗人曾经在太室山游历,然后转向卢岩,直登封坛,夜茧生足,表现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然而,诗人最后决定不再前往,留下空旷的山峦和深壑在眼前,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世俗束缚的反抗。
接下来的几段中,诗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希望成为世外之人,不受世俗束缚。他反思自己的一生,就像放入箧笥(一种储物器具)中的物品,无论犬马还是个人,都只是被束缚在世俗的束缚中。
诗人在结尾部分,描绘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拥有一片江边的百亩田地,清泉映照着修竹,过着隐逸的生活,逃避世俗的名利,不再被世俗所束缚。这种生活与图轴上的繁华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诗人对世俗束缚的厌恶和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都体现在这首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