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钓侣二章》 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意思:烟浪溅篷寒不睡,再将枯蚌点捕鱼灯。

出自作者[唐]皮日休的《钓侣二章》

全文赏析

这首诗《趁眠无事避风涛,一斗霜鳞换浊醪》是一首描绘生活日常场景和自然风光的诗,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对自然的赞美。 首句“趁眠无事避风涛,一斗霜鳞换浊醪”描绘了诗人趁眠避风的好时光和捕捞海鲜的场景。诗人因为风浪而暂时休眠,避开风涛的困扰,这体现了他的从容和淡定。而“一斗霜鳞”则描绘了捕捞到海鲜的喜悦和收获,而“换浊醪”则表达了用收获换取美酒的满足和喜悦。 “惊怪儿童呼不得,尽冲烟雨漉车螯。”这两句描绘了儿童们冒雨捕捞车螯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童趣。 “严陵滩势似云崩,钓具归来放石层。”这两句描绘了严陵滩的风光和诗人归来后的心情。诗人用“似云崩”来形容滩势,生动地描绘了滩水的动态美。而“钓具归来放石层”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回归生活的满足和喜悦。 “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这两句描绘了夜晚在船上生活的场景,诗人因为捕捞海鲜而无法入睡,被烟浪溅湿了船篷,感到寒冷。但是,他并不在意这些,而是用枯蚌点亮了渔灯,这体现了他的乐观和豁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通过描绘日常场景和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的从容淡定、乐观豁达和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童趣,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趁眠无事避风涛,一斗霜鳞换浊醪。
惊怪儿童呼不得,尽冲烟雨漉车螯。
严陵滩势似云崩,钓具归来放石层。
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作者介绍 皮日休简介
皮日休(约838—约883),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终。

皮日休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皮日休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关键词解释

  • 渔灯

    引用解释

    渔船上的灯火。 唐 皮日休 《钓侣》诗之二:“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宋 柳永 《安公子》词:“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清 陆藻 《七月宿近华浦》诗:“暝色忽苍凉,渔灯出芦菼。” 郁达夫 《沉沦》八:“他在海边上走了一会,看看远岸的渔灯,同鬼火似的在那里招引他。”

    读音:

  • 烟浪

    引用解释

    犹烟波。 唐 刘禹锡 《酬冯十七舍人》诗:“白首相逢处, 巴江 烟浪深。” 闽 徐夤 《不把渔竿》诗:“鸟趁竹风穿静户,鱼吹烟浪喷晴轩。” 宋 辛弃疾 《贺新郎·和三山雨中游西湖前韵》词:“更忆 小孤 烟浪里,望断 彭郎 欲嫁,是一色空濛难画。”

    读音:yān làng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