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客从》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意思:珠中有隐字,要想辨别不成书。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客从》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压迫和征敛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的深深忧虑和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 首先,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南溟而来的客人,赠予诗人一颗神奇的泉客珠。这颗珍珠中隐藏着字迹,想要辨认却无法形成清晰的文字。这里,诗人以珍珠隐字象征着社会底层的人们所承受的压迫和剥削,而想要揭示这些压迫和剥削却困难重重。 接下来,诗人将这颗珍珠放入箱中,等待官家的需要再取出来。然而,当打开箱子的时候,珍珠已经化为了血水。这里,诗人以珍珠化为血水象征着无辜受害者的悲惨遭遇,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最后,诗人感叹现在征敛无度,对无辜的人们造成了伤害。这里,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深忧虑和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象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无辜受害者的深深同情。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历史价值,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现象和人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成书

    读音:chéng shū

    繁体字:成書

    意思:(成书,成书)

    1.完整的书。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八:“子容又图其形制,着为成书,上之,诏藏于祕阁。”

    2.成为一部书。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