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山枇杷》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意思:回看桃李都没有,映得芙蓉不这样的花。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山枇杷》

全文赏析

这首诗《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感慨的诗。它以深山枇杷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年华的珍惜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句“深山老去惜年华”表达了诗人对年华的流逝感到惋惜,暗示着诗人的年龄已经不轻。第二句“况对东溪野枇杷”则直接点明诗人所面对的对象——东溪野枇杷,为读者揭示了诗的主题。 接下来的两句“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是对枇杷的生动描绘。风中的枇杷树就像燃烧的火树,枝条在阳光下如同展示自己华美外衣的琼枝晒着红纱。这两句诗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色彩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他回头看那些桃李,在枇杷面前显得无色;而池塘中的芙蓉在枇杷的艳丽之下更显得黯淡无光。这表达了枇杷的美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其他的花木都无法与之相比。 最后两句“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则是诗人的感叹。他惋惜的是,枇杷生长在深石底,无法移植到人们居住的地方。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无法为更多人所欣赏的遗憾。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深山枇杷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年华的珍惜,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美好事物无法为更多人所欣赏的遗憾。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
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桃李

    读音:táo lǐ

    繁体字:桃李

    短语:学习者 学员 生 学童 学生

    英语:one\'s pupils or disciples

    意思:
    1.桃花与李花。

  • 无色

    读音:wú sè

    繁体字:無色

    意思:(无色,无色)

    1.没有颜色。
    《淮南子原道训》:“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

  • 芙蓉

    读音:fú róng

    繁体字:芙蓉

    短语:莲花

    英语:lotus

    意思:
    1.荷花的别名。
    《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都无

    读音:dōu wú

    繁体字:都無

    意思:(都无,都无)
    倘无,若无。
    宋·辛弃疾《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送之》词:“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