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初春》 霁色初含柳,余寒尚勒花。

霁色初含柳,余寒尚勒花。

意思:晴色初含柳,我寒尚勒花。

出自作者[宋]欧阳修的《初春》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新年变物华,春意日堪嘉》。这是一首描绘新春季节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喜悦和对春天的期待。 首联“新年变物华,春意日堪嘉。”中,“新年”指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新春。“变物华”则是指新春季节万物复苏,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呈现出新的面貌。“春意日堪嘉”中的“春意”指的是春天的气息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新春季节的喜爱和赞美。 颔联“霁色初含柳,余寒尚勒花。”描绘了初春的景象,雨后初晴,柳树刚刚发芽,带着一丝寒意,但花儿还在紧闭着,等待春天的到来。这一联通过对柳树和花的描绘,表现了新春季节的微妙变化和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颈联“风丝飞荡漾,林鸟哢交加。”进一步描绘了新春的风和鸟的动态,风丝飘荡,林鸟鸣叫,表现出新春的生机和活力。 尾联“独有无悰者,谁知老可嗟。”中,“悰”指的是心情、情绪,“无悰”即没有心情、无愉快之意。诗人感叹自己在这个新春季节里没有愉快的心情,不禁感到岁月的流逝和青春的消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新春季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喜悦和对春天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衰老的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歌技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新年变物华,春意日堪嘉。
霁色初含柳,余寒尚勒花。
风丝飞荡漾,林鸟哢交加。
独有无悰者,谁知老可嗟。
作者介绍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霁色

    读音:jì sè

    繁体字:霽色

    英语:sky blue

    意思:(霁色,霁色)

    1.晴朗的天色。
    唐·元稹《饮致用神麴酒三十韵》:“雪映烟光薄,霜涵霁色泠。”

  • 余寒

    读音:yú hán

    繁体字:餘寒

    意思:(余寒,余寒)
    大寒之后尚未回暖时的寒气;残余的寒气。
    唐·杜甫《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余寒歷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宋·陆游《小舟游西泾度西冈而归》诗

  • 勒花

    读音:lè huā

    繁体字:勒花

    意思:抑止花开。
    宋·欧阳修《初春》诗:“霁色初含柳,余寒尚勒花。”
    宋·王安石《四月果》诗:“一春强半勒花风,几日园林几树红。”

    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