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再酬复言和前篇》 清夜漫劳红烛会,白头非是翠娥邻。

清夜漫劳红烛会,白头非是翠娥邻。

意思:深夜漫劳红蜡烛会,白头是翠娥邻居。

出自作者[唐]元稹的《再酬复言和前篇》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聚会、离别和人生感慨。 首联“经过二郡逢贤牧,聚集诸郎宴老身。”描绘了一个年老身闲,被两个郡守热情接待,被儿子们宴请的场景。诗人通过这个场景表达了对地方官员的赞扬,同时也流露出对儿孙满堂的满足和喜悦。 颔联“清夜漫劳红烛会,白头非是翠娥邻。”则表达了年华老去,但并非孤独的感慨。红烛会,指的是晚上的聚会,表达了即使年纪大了,也有人关心。而“白头非是翠娥邻”,则表达了虽然年纪大了,但并不感到孤独,有儿孙相伴。 颈联“曾携酒伴无端宿,自入朝行便别春。”描绘了曾经与朋友一起喝酒、游玩,但自从进入朝廷后,就与春天告别了。这里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政治生涯的无奈。 尾联“潦倒微之从不占,未知公议道何人。”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诗人似乎在自嘲,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不被重用,不知道公论会如何评价自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聚会的描绘、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前途的迷茫,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诗人的才华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是一首优秀的诗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经过二郡逢贤牧,聚集诸郎宴老身。
清夜漫劳红烛会,白头非是翠娥邻。
曾携酒伴无端宿,自入朝行便别春。
潦倒微之从不占,未知公议道何人。
作者介绍 元稹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关键词解释

  • 翠娥

    读音:cuì é

    繁体字:翠娥

    意思:指美女。
    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翠娥婵娟初月晖,美人更唱舞罗衣。”
    宋·梅尧臣《谢永叔答述旧之作和禹玉》:“金带繫袍迴禁署,翠娥持烛侍吟窗。”

  • 清夜

    读音:qīng yè

    繁体字:清夜

    英语:stillness of night

    意思:清静的夜晚。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唐·李端《宿瓜州

  • 红烛

    读音:拼音:hóng zhú

    红烛的解释

    ①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寿星像前,点着一对红烛|洞房内,红烛高烧。
    ②诗集。闻一多作。1923年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