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法曲献仙音》 清饮一瓢寒,又何妨、分傍茶灶。

清饮一瓢寒,又何妨、分傍茶灶。

意思:清饮一瓢寒,又有什么妨碍、分茶灶旁。

出自作者[宋]张炎的《法曲献仙音》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感受的诗,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从诗的开头“梅失黄昏,雁惊白昼,脉脉斜飞云表。”可以看出,诗人描绘了黄昏时分,大雁惊起,云朵斜飞的美景。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受,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深沉的故事。 “絮不生萍,水疑浮玉,此景正宜舒啸。”这几句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其中“絮不生萍,水疑浮玉”的描述非常生动,仿佛让人看到了水面上浮着像玉一般的微光,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这种景色正适合放声长啸,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记夜悄、曾乘兴,何必见安道。”这几句似乎是在回忆一个安静的夜晚,诗人乘兴而来,也许是为了寻找某种内心的平静或者寄托。这里的“安道”可能是指某个人或者地方,但具体含义需要结合诗人的背景和经历来理解。 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系船好。想前村、未知甚处。”这里似乎是在描述诗人停船靠岸,对前方的村庄感到疑惑和好奇。这种疑惑和好奇可能源于对未知的探索和渴望,也可能源于内心的迷茫和不安。 “吟思苦,谁游灞桥路杳。”这里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孤独感,也许是因为他在寻找某种寄托或者理解的过程中感到迷茫和无助。这里的“灞桥”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地方或者文化符号,但具体含义需要结合诗人的背景和经历来理解。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和思考。诗人在探索和寻找的过程中感到迷茫、孤独和无助,但同时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这种情感和思考在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梅失黄昏,雁惊白昼,脉脉斜飞云表。
絮不生萍,水疑浮玉,此景正宜舒啸。
记夜悄、曾乘兴,何必见安道。
系船好。
想前村、未知甚处。
吟思苦,谁游灞桥路杳。
清饮一瓢寒,又何妨、分傍茶灶。
野屋萧萧,任楼中、低唱人笑。
渐东风解冻,怕有桃花流到。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张炎(1248-约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此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居临安,落魄而终。

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

关键词解释

  • 何妨

    读音:hé fáng

    繁体字:何妨

    短语:无妨

    英语:might as well

    意思:无碍;不妨。
    《北史后妃传上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后美容仪,少言笑,年数

  • 一瓢

    引用解释

    《论语·雍也》:“贤哉, 回 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 也不改其乐。”后因以喻生活简单清苦。 宋 王禹偁 《滁上谪居》诗之三:“巧宦或五鼎,甘贫唯一瓢。” 宋 林逋 《寄呈张元礼》诗:“駟马交游从此少,一瓢生事不胜空。”参见“ 一簞一瓢 ”。

    读音:yī piáo

  • 茶灶

    读音:chá zào

    繁体字:茶竈

    意思:烹茶的小炉灶。
    《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不乘马,升舟设篷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
    元·萨都剌《白云答》诗:“石田紫芝老,茶灶碧藓斑。”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