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答友人赠乌纱帽》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意思:隐士不照镜子,小儿子道相适应。

出自作者[唐]李白的《答友人赠乌纱帽》

全文赏析

这首诗《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以乌纱帽为引子,描绘出一种宁静、悠然自得的山村生活场景,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首句“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直接点明主题,诗人领得了乌纱帽,感到非常高兴,甚至超过了使用白接蓠。乌纱帽在中国古代是官吏的标志,诗人能够“领得乌纱帽”,意味着他得到了官职或者恢复了自由身,这自然让他感到欣喜。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这两句描绘了山村的生活场景。山人不照镜,是说山里的隐士不需要照镜子,这里暗示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外貌和形象。稚子道相宜,是说诗人和山里的孩子们相处得很融洽,他们的天真和无邪也映衬出诗人的温和和慈爱。 整首诗以轻松的笔调描绘了山村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喜爱。诗中的“乌纱帽”和“白接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乌纱帽的喜爱和对山村生活的向往。 此外,诗中的“山人不照镜”和“稚子道相宜”也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随性自然的情怀,这种情怀也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作者介绍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关键词解释

  • 照镜

    引用解释

    1.明镜。《南史·陆慧晓传》:“ 慧晓 心如照镜,遇形触物,无不朗然。”

    2.对镜自照。《淮南子·说山训》:“夫照镜见眸子,微察秋毫,明照晦冥。” 北周 庾信 《舞媚娘》诗:“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

    读音:zhào jìng

  • 稚子

    读音:zhì zǐ

    繁体字:稚子

    短语:幼儿 孩子 小子 小儿 孺 竖子 孩 囡 报童 小孩子 小 小孩 儿童 童 幼 娃娃 小家伙 童子

    英语:child

  • 山人

    读音:shān rén

    繁体字:山人

    英语:recluse; hermit

    意思:
    1.即山虞。古代掌管山林的官。
    《左传昭公四年》:“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

  • 不照

    读音:bù zhào

    繁体字:不照

    意思:
    1.不明瞭。
    《东观汉记明帝纪》:“博观群书,以助术学,无所不照。”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语助用不字例》:“《卷阿》篇:‘矢诗不多’,传曰:‘不多

  • 子道

    读音:zǐ dào

    繁体字:子道

    意思:子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
    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汉书五行志上》:“董仲舒以为

  • 相宜

    读音:xiāng yí

    繁体字:相宜

    英语:congeniality

    意思:合适。
    汉·蔡邕《独断》卷上:“春荐韭卵,夏荐麦鱼,秋荐黍豚,冬荐稻鴈,制无常牲,取与新物相宜而已。”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