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九月一日闻雁》 雝雝三两声,云关更凄断。

雝雝三两声,云关更凄断。

意思:和谐和谐两三声,云关更凄凉绝望。

出自作者[宋]岳珂的《九月一日闻雁》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雁为抒情媒介,通过雁的视角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首段“今年九月旦,泽国始闻雁”,诗人以雁为起点,开启了诗篇。九月的第一天,这个水乡泽国首次听到了大雁的叫声。大雁的鸣叫,象征着诗人的思乡之情,也象征着泽国人民的期盼和忧虑。 “雝雝三两声,云关更凄断”,大雁的叫声在云端间断断续续,这声音在诗人听来,更显得凄凉悲切。这不仅是因为大雁的叫声本身就带有一种哀婉的情绪,更是因为它象征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和时局的动荡不安。 “宿豫旱且蝗,岂汝无稻粱”,诗人借大雁的处境,表达了对故乡人民的关切。宿豫是诗人的故乡,此时正经历旱灾和蝗灾,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诗人通过大雁的遭遇,表达了对故乡人民的同情和关切。 “穷漠三万里,还复思故乡”,在广袤的沙漠和海洋中,大雁仍然思念着故乡。诗人的故乡虽然遭遇了困境,但诗人仍然思念着它。这种思念之情,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雁来过期已一月,汝来之迟果何说”,诗人通过询问大雁为何迟迟未到,表达了对未来时局的担忧和对故乡命运的关切。大雁的到来迟了一个月,这不仅让诗人感到疑惑和担忧,也象征着诗人对故乡未来的不确定和忧虑。 “雁对以臆不能言,来时胡儿将寇边”,大雁无法回答诗人的问题,但诗人知道大雁的来迟是因为胡人将要入侵。这不仅让诗人感到愤怒和担忧,也表达了诗人对胡人侵略的强烈反对和保卫家园的决心。 整首诗以大雁为媒介,通过大雁的视角和感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诗人通过对大雁的描绘和象征,将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的动荡紧密相连,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今年九月旦,泽国始闻雁。
雝雝三两声,云关更凄断。
宿豫旱且蝗,岂汝无稻粱。
穷漠三万里,还复思故乡。
雁来过期已一月,汝来之迟果何说。
雁对以臆不能言,来时胡儿将寇边。

关键词解释

  • 云关

    读音:yún guān

    繁体字:雲關

    意思:(云关,云关)
    云雾所笼罩的关隘。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扃岫幌,掩云关,歛轻雾,藏鸣湍。”
    唐·李白《游泰山》诗之三:“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 三两

    读音:sān liǎng

    繁体字:三兩

    英语:Sanliang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意思:(三两,三两)
    约数,表示少量。

  • 雝雝

    读音:yōng yōng

    繁体字:雝雝

    意思:
    1.鸟和鸣声。
    《诗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鴈,旭日始旦。”
    毛传:“雝雝,鴈声和也。”
    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听雝雝之下

  • 声云

    读音:shēng yún

    繁体字:聲雲

    意思:(声云,声云)
    犹声言。
    《宋书张畅传》:“时魏声云当出襄阳,故以畅为南谯王·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
    《魏书桓玄传》:“玄声云赴战,将子姪出南掖

  • 凄断

    读音:qī duàn

    繁体字:凄斷

    意思:(参见凄断,悽断,凄断)

    解释:1.犹凄绝。

    造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