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缘识》 随机发问绝亲疏,法界明文本不殊。

随机发问绝亲疏,法界明文本不殊。

意思:随机发问断绝关系,法界第二文本没有区别。

出自作者[宋]宋太宗的《缘识》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佛教哲理的诗,它通过描绘一种超越亲疏、法界平等、厌弃世俗、归依佛法、追求真理的境界,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理解。 首先,诗中的“随机发问绝亲疏”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亲疏关系的态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无差别性。这种态度体现了佛教的“无我”观念,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超越自我,关注他人的利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法界明文本不殊”表达了对于宇宙真理的理解,认为法界本就是明亮的,只是人们往往被自己的欲望和偏见所蒙蔽,看不到真相。这里的“法界”可以理解为宇宙、世界、生命等一切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厌苦群生含万像”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和痛苦的感受,认为人们生活在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需要寻求解脱之道。这里的“群生”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存在,包括自己和其他人。 “归依大觉达三无”表达了对佛法的归依和追求,认为只有通过佛法的智慧和修行,才能达到解脱和超越的境界。这里的“大觉”可以理解为佛的智慧和觉悟,“三无”则是指佛教中的“空、无相、无愿”三无境界。 “莲开湛寂真如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寂静、真实的境界,这是佛法中常提到的“净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最后,“缘起生中平等用,直须乐道善心居”表达了对于生命和存在的理解,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是平等的存在,需要用善心去对待一切。这里的“缘起”是指因果关系,“善心居”则是指保持善良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真理、归依佛法的精神境界,是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理解。它鼓励人们超越自我,关注他人,追求真理,保持善良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随机发问绝亲疏,法界明文本不殊。
厌苦群生含万像,归依大觉达三无。
莲开湛寂真如境,屋里空劳总是虚。
缘起生中平等用,直须乐道善心居。

关键词解释

  • 亲疏

    读音:qīn shū

    繁体字:親疏

    英语:close and distant

    意思:(亲疏,亲疏)

    1.《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
    宋·张齐贤《洛

  • 发问

    读音:fā wèn

    繁体字:發問

    短语:叩问 询 咨询 叩

    英语:question

    意思:(发问,发问)
    口头提出问题。
    《梁书文学传下谢几卿》:

  • 随机

    读音:suí jī

    繁体字:隨機

    意思:(随机,随机)
    依照情势;顺应时机。
    《陈书徐世谱传》:“世谱性机巧,谙解旧法,所造器械,并随机损益,妙思出人。”
    宋·陈亮《酌古论崔浩》:“而不知事固有

  • 文本

    读音:wén běn

    繁体字:文本

    意思:文件的某种本子。亦指某种文件。
    《人民日报》1988.3.17:“晚上,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拉莫伊索夫在位于新贝尔格莱德的联邦大厦交换了《南苏联合宣

  • 不殊

    读音:bù shū

    繁体字:不殊

    意思:
    1.没有区别;一样。
    汉·扬雄《解嘲》:“世异事变,人道不殊。”
    唐·杜甫《小至》诗:“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清·纪昀《阅微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