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菩萨蛮·绣帘高卷倾城出》 皓齿发清歌。

皓齿发清歌。

意思:洁白的牙齿发出清亮的歌声。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菩萨蛮·绣帘高卷倾城出》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在夜晚的灯光下唱歌,她的歌声清脆动人,令人心碎。 首先,诗中描绘了女子高卷的绣帘,这不仅展示了她的豪放不羁,也暗示了她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她倾城而出,灯光下的她如水波般潋滟,双眸中充满了深情。她的皓齿轻启,唱出清歌,春愁涌上她的翠蛾。这里的“春愁”可能是指春天的忧郁情绪,也可能是指她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 接下来,诗中的“凄音休怨乱”表达了她的深情和专注。她不需要抱怨,因为她的歌声已经足够动人,足以让人心碎。这进一步强调了她的美丽和深情。 “遗响下清虚”和“累累一串珠”则进一步描绘了她的歌声。她的歌声如遗音般悠扬,如清虚般空灵,又如一串珍珠般美丽动人。这些描述都强调了她的歌声的美丽和动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美丽女子的形象和歌声,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深赞美和欣赏。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赞美。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非常动人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绣帘高卷倾城出。
灯前潋滟横波溢。
皓齿发清歌。
春愁入翠蛾。
凄音休怨乱。
我已先肠断。
遗响下清虚。
累累一串珠。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皓齿

    引用解释

    洁白的牙齿。《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皓齿粲烂,宜笑的皪。” 唐 权德舆 《六府诗》:“木兰泛方塘,桂酒启皓齿。” 宋 柳永 《思归乐》词:“皓齿善歌长袖舞,渐引入醉乡深处。” 清 陈梦雷 《今日良宴会》诗:“清歌发皓齿,妙节协笙簧。”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丁东草·石榴>》:“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

  • 清歌

    读音:qīng gē

    繁体字:清歌

    意思:
    1.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
    汉·张衡《思玄赋》:“双材悲于不纳兮,并咏诗而清歌。”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