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奉和滁州九咏九首·琅琊泉石篆》 古今书法不可数,犹有字本存于经。

古今书法不可数,犹有字本存于经。

意思:古今书法不可数,还有字本保存在经。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奉和滁州九咏九首·琅琊泉石篆》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书法家阳冰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阳冰的书法技艺和作品,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首句“阳冰绝艺天下称”,直接点明了阳冰的书法技艺之高超,得到了天下的赞誉。接下来,“琅琊石篆新有名”,说明了阳冰的书法风格独特,新颖有名。 “初留泉涯俗谁顾,一日贵重繇先生”,描绘了阳冰的书法在最初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认识到它的价值,因此“一日贵重”。 “古今书法不可数,犹有字本存于经”,诗人在此表达了书法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同时也暗示了阳冰的书法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根基。 “我于八体未曾学,虽得此字宁能评”,诗人谦虚地表示自己并未学过八种书法体,虽然欣赏阳冰的书法,但难以评价。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阳冰的书法作品,笔端驱鬼神聚,妙笔生花,刻雕万象,栩栩如生,险势磅礴,仿佛能引发风霆。这些描绘展示了阳冰书法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先生七言载其侧,为地自与丘山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阳冰书法作品的赞美,认为其字迹如丘山般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先生抱材置荒郡,有若此字存岩扃”,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阳冰才华被埋没的感叹,同时也暗示了阳冰的书法作品具有珍贵的价值。 最后两句“当还先生坐廊庙,悉引万事归绳衡。遂收此字入秘府,不使日灼莓苔索”,表达了诗人希望阳冰能够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荣誉,同时也希望他的书法作品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整首诗通过对阳冰书法作品的描绘和赞美,展示了书法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才华被埋没的感叹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阳冰绝艺天下称,琅琊石篆新有名。
初留泉涯俗谁顾,一日贵重繇先生。
古今书法不可数,犹有字本存于经。
我于八体未曾学,虽得此字宁能评。
高文老笔又所爱,欲叙仿佛辞非精。
笔端应驱鬼神聚,笔妙夐与阴阳争。
刻雕万象出冥昧,不见刀斧曾经营。
奇形挺若耸崖巘,险势直恐生风霆。
雨来莽苍龙蛟起,秋入寥泬星斗明。
先生七言载其侧,为地自与丘山平。
先生抱材置荒郡,有若此字存岩扃。
当还先生坐廊庙,悉引万事归绳衡。
遂收此字入秘府,不使日灼莓苔索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古今

    读音:gǔ jīn

    繁体字:古今

    英语:ancient and modern

    意思:古代和现今。
    《礼记三年问》:“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

  • 书法

    解释

    书法 shūfǎ

    [calligraphy] 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蔡元培《图画》

    引用解释

    1.古代史官修史,

  • 不可

    读音:bù kě

    繁体字:不可

    英语:cannot

    意思:
    1.不可以;不可能。
    《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