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见物便见心》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意思:如果生知识解,但成颠倒见。

出自作者[宋]张伯端的《见物便见心》

全文赏析

这首诗《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以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视角,描绘了人与世界、人心与宇宙的关系。它强调了通过观察事物,我们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内心,而无需通过任何外在的媒介或中介。这是一种直接、真实、无遮蔽的体验,是菩提之路的起点。 “无物心不现”这句话,表达了心与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心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而所有的事物都是心的显现。这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它超越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揭示了万物一体的真理。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这句话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观念,它表达了心的广大无边,无论在何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真心(即本心、菩提心)都能遍及。这是一种对心的力量的赞美,对无我、无分别的智慧的赞美。 然而,“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这表示当人们有了知识、理解、见解之后,可能会陷入颠倒的观念中。这是因为知识可能会误导我们,使我们无法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被知识所束缚,不被理解所限制。 最后,“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这句话表达了只有当我们面对境遇时,能够无心(即无执着、无分别心)时,才能见到菩提的面容。这再次强调了保持清净心的重要性,只有清净的心才能看到菩提的真面目。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超越知识理解、直达真实本性的智慧。它鼓励我们保持清净的心,通过观察事物来直接看到自己的内心,从而走向菩提之路。这是一种深刻的洞见,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作者介绍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关键词解释

  • 颠倒

    读音:diān dǎo

    繁体字:顛倒

    短语:

    英语:(v) confused; get backwards; reverse

    意思:(颠倒,颠倒)

    1.上下

  • 知识

    读音:zhī shí

    繁体字:知識

    英语:knowledge

    意思:(知识,知识)

    1.相识的人;朋友。
    《墨子号令》:“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中。”

  • 倒见

    读音:dǎo jiàn

    繁体字:倒見

    意思:(倒见,倒见)
    上下颠倒着显现。
    《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