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意思:如果生知识解,但成颠倒见。
出自作者[宋]张伯端的《见物便见心》
全文赏析
这首诗《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以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视角,描绘了人与世界、人心与宇宙的关系。它强调了通过观察事物,我们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内心,而无需通过任何外在的媒介或中介。这是一种直接、真实、无遮蔽的体验,是菩提之路的起点。
“无物心不现”这句话,表达了心与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心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而所有的事物都是心的显现。这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它超越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揭示了万物一体的真理。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这句话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观念,它表达了心的广大无边,无论在何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真心(即本心、菩提心)都能遍及。这是一种对心的力量的赞美,对无我、无分别的智慧的赞美。
然而,“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这表示当人们有了知识、理解、见解之后,可能会陷入颠倒的观念中。这是因为知识可能会误导我们,使我们无法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被知识所束缚,不被理解所限制。
最后,“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这句话表达了只有当我们面对境遇时,能够无心(即无执着、无分别心)时,才能见到菩提的面容。这再次强调了保持清净心的重要性,只有清净的心才能看到菩提的真面目。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超越知识理解、直达真实本性的智慧。它鼓励我们保持清净的心,通过观察事物来直接看到自己的内心,从而走向菩提之路。这是一种深刻的洞见,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