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子瞻题长安王氏中隐堂五首》 秦中胜岷蜀,故国不须归。

秦中胜岷蜀,故国不须归。

意思:秦国战胜岷蜀中,所以,国家不应该归。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次韵子瞻题长安王氏中隐堂五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秦中胜岷蜀,故国不须归》是一首描绘和赞美秦中(今陕西)的诗。诗中通过对秦中地区宅院、自然景色、生活场景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秦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首联“秦中胜岷蜀,故国不须归”,诗人直接表达了对秦中地区(这里可以理解为长安)的喜爱,认为这里胜过了岷蜀(古地名,即今四川一带),因此不需要再归乡。这一联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即对秦中的赞美和留恋。 颔联“甲第春风满,巴山昼梦非”,描绘了秦中地区宅院之多,生活之富足。春风满溢的宅院,与诗人白天在巴山(可能是指诗人故乡)的梦境形成对比,进一步表达了对秦中的向往之情。 颈联“竹深啼鸟乱,花落晚蜂飞”,进一步描绘了秦中的自然景色,竹林深处鸟儿啼鸣,花落之后晚蜂飞舞,生动地表现了秦中的生机和活力。 尾联“我欲西还去,敲门慎勿违”,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留在秦中的愿望,并请求主人不要拒绝自己的敲门。这一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秦中生活的深情告白。 全诗通过对秦中地区宅院、自然景色、生活场景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秦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是一首优秀的诗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秦中胜岷蜀,故国不须归。
甲第春风满,巴山昼梦非。
竹深啼鸟乱,花落晚蜂飞。
我欲西还去,敲门慎勿违。
唐朝卿相宅,此外更应无。
请看庭前树,曾攀屋里姝。
流传渐失实,遗老不禁徂。
试问归登物,林间翠石孤。
爱君高堂上,有似蜀江壖。
墙外终南近,檐西太白偏。
晚梅晴自媚,老竹暗相迁。
未到遥闻说,吾庐安得然。
官去空留鹤,山浮不见鳌。
竹林迎日净,槐木拥亭高。
鸟噪知人至,蝉鸣觉口劳。
谁能饮堂上,解带不穿袍。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秦中

    读音:qín zhōng

    繁体字:秦中

    意思:
    1.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也称关中。
    《史记封禅书》:“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
    《汉

  • 故国

    读音:gù guó

    繁体字:故國

    英语:homeland

    意思:(故国,故国)

    1.歷史悠久的国家。
    《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 不须

    读音:bù xū

    繁体字:不須

    意思:(不须,不须)
    不用;不必。
    《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尧不须许由、巢父,而建号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齐,而王道以成。”
    唐·张志和《渔父歌》:“青篛笠,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