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 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

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

意思:才归剑门道,忽然上洞庭湖船。

出自作者[宋]范仲淹的《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是一首描绘诗人仕途生涯的诗,通过对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与友人相聚的情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诗人以飘然之态描述自己的仕途生涯,表达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态度。而“君恩”二字则表明诗人对君王的感激之情,暗示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君王的敬重。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诗人潇洒自如的形象,又表达了诗人对君王的感激之情,为整首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颔联“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诗人描述了自己刚刚从剑门道归来,突然又登上洞庭湖的船,表达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剑门道是通往蜀中的要道,而洞庭湖则是诗人此次旅途的下一个目的地,诗人通过这种描述,表达出旅途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颈联“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夜晚听涛声来表达对春天的怀念和对旅途的寂寞之感。其中,“坠絮伤春目”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和对落花的伤感之情,“春涛废夜眠”则描绘了夜晚听涛声的情景,表达了旅途中的寂寞之感。 尾联“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诗人描绘了岳阳楼上的明月和自己的清雅之赏,表达了对旅途中的美景和友情的怀念之情。其中,“清赏浩无边”则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的美好回忆和感慨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仕途生涯的描绘和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与友人相聚情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潇洒自如、无拘无束的性格和对友情的珍视。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
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
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
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
作者介绍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洞庭

    读音:dòng tíng

    繁体字:洞庭

    英语:Dongting Lake

    意思:
    1.广阔的庭院。
    《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成玄英疏:“洞庭

  • 门道

    解释

    门道 méndào

    [pylon]∶通常为巨大的门洞,两侧常有塔楼

    门道 méndao

    (1) [way to do sth.;access;knack]∶可能途径,门路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