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听真上人琴歌》 感公遗我正始音

感公遗我正始音

意思:感谢您给我正始音

出自作者[宋]范仲淹的《听真上人琴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上人弹琴的赞美诗。诗中描述了琴声的清冷、激越,表达了作者对琴声的喜爱和对上人的崇敬。 首句“银潢耿耿霜棱棱,西轩月色寒如冰。”描绘了清冷的环境,银潢、霜棱、寒月,都为琴声的出场做了铺垫。 “上人一叩朱丝绳,万籁不起秋光凝。”描述了琴声的清脆和效果,使得万物在秋光中凝止。 “伏牺归天忽千古,我闻遗音泪如雨。”伏牺,即伏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这里借指琴声深沉、古老,让人想起千古往事。 “嗟嗟不及郑卫儿,北里南邻竞歌舞。”这里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琴声的赞美,认为它比郑卫之音、北里南邻的歌舞更胜一筹。 “竞歌舞,何时休,师襄堂上心悠悠。”师襄,春秋时音乐家,擅长琴瑟。这里用师襄来比喻上人,表达了对上人的敬仰之情。 “击浮金,戛鸣玉,老龙秋啼沧海底,幼猿暮啸寒山曲。”这几句描绘了琴声的激越、高亢,如同击打浮金、戛摩玉发出的声音,又如同老龙在沧海中悲啼,幼猿在寒山之曲中长啸。 “此声感物何太灵,十二衔珠下仙鹄。”这里用十二仙鹤衔珠下凡的典故来形容琴声的灵动。 “为予再奏南风诗,神人和畅舜无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上人再弹一曲《南风》之诗,让神人和畅、舜无为的境界降临人间。 “为予试弹广陵散,鬼物悲哀晋方乱。”这两句描绘了琴声的悲壮、激昂,如同广陵散再现人间,让鬼物悲哀、晋朝混乱的场景重现。 最后,“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表达了作者对上人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上人治国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对琴声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上人的崇敬和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兴亡、哀乐的情感和对上人高尚品德的赞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银潢耿耿霜棱棱,西轩月色寒如冰。
上人一叩朱丝绳,万籁不起秋光凝。
伏牺归天忽千古,我闻遗音泪如雨。
嗟嗟不及郑卫儿,北里南邻竞歌舞。
竞歌舞,何时休,师襄堂上心悠悠。
击浮金,戛鸣玉,老龙秋啼沧海底,幼猿暮啸寒山曲。
陇头瑟瑟咽流泉,洞庭萧萧落寒木。
此声感物何太灵,十二衔珠下仙鹄。
为予再奏南风诗,神人和畅舜无为。
为予试弹广陵散,鬼物悲哀晋方乱。
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
兴亡哀乐不我遁,坐中可见天下心。
感公遗我正始音
作者介绍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正始

    读音:zhèng shǐ

    繁体字:正始

    意思:
    1.正其始。
    《文选卜商<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刘良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
    《国语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