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咏怀(四首)》 薰莸不同器,清淆本殊源。

薰莸不同器,清淆本殊源。

意思:善恶香臭不同道,清混淆本不同源。

出自作者[明]何景明的《咏怀(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恒定与变动的理解。 首句“烈炎灼昆冈,乃辨金石坚”,用烈炎燃烧的比喻,说明金石的坚固,象征着事物内在的恒定性,即使面临外在的挑战或压力,也能保持自身的特性。这就像金石一样,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它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本质。 “薪樗莫伤桂,刈萧毋及兰”,这句诗进一步阐述了恒定的道理。薪樗虽然看似粗壮,但它的本质是易燃的,容易被烧毁;而桂树则无论经历多少砍伐,都能保持其坚韧的特性。同样,兰草虽然香气四溢,但若被割除,就无法再恢复其原有的芬芳。这进一步强调了内在恒定性对于事物的重要性。 “薰莸不同器,清淆本殊源”,这句诗则以清浊不同的两种物质比喻不同的事物,说明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源头。就像薰和莸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里,清浊不同的物质也不能混在一起。这说明事物之间的差异是无法消除的,我们应该尊重并接受这种差异。 最后,“君睹高翔翼,卑栖非所安”一句,以高飞的鸟和栖身于低洼处的鸟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高远境界的向往。这句诗寓意着人们应该追求更高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拘泥于眼前的困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表达了对事物恒定与变动的理解,强调了内在恒定性、差异性和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性。这首诗富有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烈炎灼昆冈,乃辨金石坚。
金石有恒性,销铄讵能迁。
薪樗莫伤桂,刈萧毋及兰。
薰莸不同器,清淆本殊源。
君睹高翔翼,卑栖非所安。
¤
作者介绍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关键词解释

  • 不同

    读音:bù tóng

    繁体字:不衕

    短语:莫衷一是 二 言人人殊 殊 各别 差 见仁见智 不可同日而语 歧 异

    英语:different

    意思:
    1.

  • 薰莸

    读音:xūn yóu

    繁体字:薰蕕

    意思:(薰莸,熏莸)
    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好坏等。语本《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杜预注:“薰,香草;莸,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恶难除。”

  • 殊源

    读音:shū yuán

    繁体字:殊源

    意思:不同渊源。
    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机有殊源,应无恒质,自叙因缘,大宗如此。”
    唐·杨炯《<王勃集>序》:“仲尼既没,游·夏光洙·泗之风;屈平自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