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折高枝空月窟,子提色笔哭烟楼。
意思:翁折高枝空月窟,你提颜色笔哭烟楼。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它以独特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翁折高枝空月窟,子提色笔哭烟楼”,就以生动的画面引入主题。这两句描绘了两位角色:一位老者(“翁”)折断了高高的树枝(象征着追求高远的理想),却发现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一位年轻人(“子”)提着毛笔在哭泣(“哭烟楼”),可能是在哀悼或批评某种社会现象。这样的描绘为接下来的主题铺设了基础。
接下来的四句,“有司岂不具只眼,诸老皆当放一头。鹏背方乘御风势,马蹄肯作看花游。”,是对主题的深入阐述。这里的“有司”指的是官吏或当权者,“只眼”暗示他们应该能看到并理解一些事情,但却忽视了某些事情。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被权力或利益蒙蔽了双眼,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洞察力。而“诸老”则可能是指社会上的智者或前辈,他们应该能够看清事情的本质,并给予年轻人一些指引。
“鹏背方乘御风势,马蹄肯作看花游。”这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飞翔(象征着追求理想),而不是像马儿那样在花丛中漫步(象征着满足于眼前的生活)。
最后两句,“悬知董子天人对,一洗平津曲学羞”,是对主题的总结和展望。这里提到了董子(董仲舒),他被视为儒家学者中的杰出人物,他的学问和道德被广泛认可和赞扬。而“一洗平津曲学羞”则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道德和学问的学者的批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够像董子那样成为道德和学问兼备的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阐述,展示了作者的智慧和勇气,也激发了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