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求欲叩无心者,既了无心岂是非。
意思:很多想问没有心的人,既然没有一点心情难道这不是。
出自作者[宋]释印肃的《偈颂十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佛教哲理的诗,主要探讨的是“实相”、“一多无位”、“庵本无庵开不开”、“色见普庵人”等佛教概念。
首先,“实相无空无不空”表达的是佛教中的“实相”观念,即真实存在的本质是无形的,超越了物质和概念的存在。这里的“无空”和“无不空”是对实相的双重描述,前者强调空无物质,后者则强调空无概念。
“一多无位谁分别”表达的是佛教中的“一多”观念,即一切都是平等、无差别的。这里的“一多无位”是对这一观念的描述,而“谁分别”则表达了无人能对万物进行区分的概念。
“万象森罗一镜中”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万象森罗”观念,即所有的形象和现象都存在于一个镜中,没有真正的区别。这里的“一镜中”是对这一观念的形象化描述。
“庵本无庵开不开,灵知自性即如来”表达的是佛教中的“庵本无庵”和“自性即如来”的观念。前者强调心境原本就是空无的,后者则强调灵知和自性是佛性的象征。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和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探索。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身处无依无靠的境地,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表现出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深度探索。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佛教哲理和诗人自身的体验,表达了对超越物质和概念的存在、平等、无差别、自性等观念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和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