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诗五首》 谓为学可及,不觉惊缩手。

谓为学可及,不觉惊缩手。

意思:认为学校可以和,不觉吃惊地缩手。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杂诗五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对韩愈的文学成就和人格气质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诗人开篇即赞叹韩愈的文采和笔力,认为他的才华是天生的,与六经并驾齐驱,独树一帜。诗人表示,尽管韩愈的文学造诣高深莫测,但他并不以此为傲,而是保持着谦虚和敬畏的态度。 接着,诗人通过比喻,将韩愈比作天上的日月,光芒万丈,照耀着万物。这种比喻形象地展现了韩愈文学影响力的广泛和深远。 诗人又对韩愈的人品和气节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名利所诱。这种气节和品格,让韩愈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名声。 最后,诗人对韩愈的遭遇表示了惋惜,认为他这样的天才却受到外界的诱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这种悲哀的情绪贯穿全诗,让人对韩愈的遭遇深感同情。 整首诗通过对韩愈的赞美和惋惜,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巨匠的敬仰和对才华流失的感慨。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韩公缀文辞,笔力乃天授。
并驱六经中,独立千载后。
谓为学可及,不觉惊缩手。
如天有日月,厥耀无与偶。
当之万象莹,所照百怪走。
此其自然光,万物安得有。
其人虽已殁,其气著星斗。
穷天破大惑,更觉功业久。
其余施诸小,未负风义厚。
当身止自善,所遇时则不。
致官九列齐,此理嗟亦苟。
去就惟用舍,士固无常守。
孔孟非其称,斗禄应未取。
惜哉天下才,甘受外物诱。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缩手

    读音:suō shǒu

    繁体字:縮手

    英语:draw back one\'s hand; shrink

    意思:(缩手,缩手)
    袖手;停手。
    《尔雅释鸟》“鹳鷒鶝鶔”邢昺疏引晋·郭璞

  • 不觉

    读音:bù jué

    繁体字:不覺

    英语:unconsciously

    意思:(不觉,不觉)

    1.沉睡不醒。
    《战国策魏策二》:“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

  • 谓为

    读音:wèi wéi

    繁体字:謂為

    意思:(谓为,谓为)
    说是,以为。
    明·刘基《郁离子瞽聩》:“商陵君谓为豢龙来,矢螘以邀之。”

    解释:1.说是﹐以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