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江涨》 晴日慰人愿,寒风送惊涛。

晴日慰人愿,寒风送惊涛。

意思:晴天抚慰人们希望,寒风把大浪。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江涨》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山洪暴发给山中居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作者在灾后的所见所感。 首段描绘了三日暴雨后江水暴涨的情景,水势汹涌,冲毁了州渚,淹没了蓬蒿。诗人清晨出门,亲自操舟,目睹了中廛易肆、下道先容的景象,即洪水已经淹没了店铺,而小路则变得狭窄难行。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洪水带来的破坏:鸡犬的坟冢被淹,牛羊逾越圈牢。厨房的柴薪散落,米粮成为浮糟。这生动地展现了灾难的严重性。 然后,诗人描述了灾民的困境:人们无心整理床席,剥茧也无法缫丝。老弱无力逃难,只能坐视家园沦丧。 诗人感叹自己与灾民同病相怜,对灾民的生存困境深表同情。尽管天气阴沉,寒风送涛,但人们仍然期待晴天的到来。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努力中,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诗的结尾再次描绘了洪水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灾难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人们仍然坚韧不拔,积极面对。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描绘了灾难的严重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灾民的同情和对生活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
崩腾没州渚,淫溢浸蓬蒿。
凌晨我有适,出门舟自操。
中廛已易肆,下道先容舠。
鸡犬萃坟冢,牛羊逾圈牢。
厨薪散流枿,囷米为浮糟。
卧席不遑卷,剥茧仍未缫。
老弱但坐视,闾里将安逃。
徙居共扰扰,来势方滔滔。
嗟余偶同病,哀尔为生劳。
晴日慰人愿,寒风送惊涛。
藩篱山旧趾,蠃蚌遗平皋。
流窜非择地,艰难理宜遭。
胡为苦戚戚,一夕生二毛。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晴日

    读音:qíng rì

    繁体字:晴日

    意思:晴天。
    唐·苏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明·高启《雨中晓卧》诗之一:“闲人晴日犹无事,风雨今朝正合眠。”
    毛泽

  • 惊涛

    读音:jīng tāo

    繁体字:驚濤

    意思:(惊涛,惊涛)
    震摄人心的波涛。
    三国·魏·曹丕《沧海赋》:“惊涛暴骇,腾踊澎湃。”
    唐·杨师道《奉和圣制春日望海》:“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