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fèi shè
繁体字:吠捨 英语:Vaisya 意思:亦作“吠奢”。 古印度四种姓之一,属第三级,多经商。 唐·玄奘旅居印度时,吠舍已专指商贾。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吠舍,古云毘舍,讹也。皆巨富多财,通于高贵或商旅博货,涉歷异邦,畜积资财,家藏珍宝或称长者,或封邑号者也。”
详细释义:商贾。为梵语的音译。印度的四姓之一。此族积财巨亿,坐而出纳,故称为『吠舍』。或作『?舍』、『?成帷弧?悍蜕荨弧?
造句:位于中印度吠舍离国南方之古国。又译作“吠舍”、“吠奢”。吠舍;(下位)农夫和客商。古音译作毗舍离、吠舍厘等。
首字母缩写:fs
【拼音】fèishè
【用吠舍造句】
1、 这个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几个种姓。
【包含吠舍的诗词】
《初秋梦故山觉而有作》
犬吠舍前後,月明村东西。 岸草蛩乱号,庭树鸟已栖。 我仆城中还,担头有悬鸡。 小儿劝我饮,村酒拆赤泥。 我醉不自觉,颓然葛巾低。 著书笑蒙庄,茗艼物自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