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huǎng huǎng
繁体字:恍恍 意思:I
1.矇眬不清貌。 《老子》“是谓惚恍”汉·河上公注:“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南朝·齐·王琰《冥祥记》:“向来恍恍不知道路,请人示津。”
2.亦作“恍怳”。心神不定貌。 唐·王度《古镜记》:“勣梦中许之。及晓,独居思之,恍恍发悸,即时西首秦路。” 宋·洪迈《夷坚丁志淳安 解释:1.蒙眬不清貌。
2.亦作"恍恥"。心神不定貌。
3.晃荡。
4.仿佛。 详细释义:茫然迷糊的样子。文选?班固?西都赋:『魂恍恍以失度,巡回涂而下低。』
造句:暂无
首字母缩写:hh
【拼音】huǎnghuǎng
【恍恍开头的诗词】
《偈颂七十六首》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非精非物,非佛非心。 缺齿老胡得之而不识,飏在乎嵩山之阴。 诸人还识得麽,水上青青绿,元来是浮萍。
【包含恍恍的诗词】
《二月十三日灰池炎灼得混沌胚腪》
灰池炎灼定浮枕,见了方知造化深。 世上本来无此物,人间终是少知音。 蒙蒙恍恍离宫本,杳杳冥冥坎户金。 得一莫夸能事毕,要勤功行合天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