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拼音大全 s是什么意思 shu的汉字 shu第一声有什么字

shu第一声有什么字(shū)

    • 拼音:chá

      tú ㄊㄨˊ

       1. 横引。

       2. 锐。

      其它字义

      shū ㄕㄨˉ

       ◎ 古同“抒”,抒发:“~心中之所欲。”

      其它字义

      chá ㄔㄚˊ

       ◎ 掷。

    • 拼音:chōu

      shū ㄕㄨˉ

       ◎ 行走迅速。

      其它字义

      chōu ㄔㄡˉ

       ◎ 脚病。

    • 拼音:chú
    • 动词 去掉。  【组词】:「铲除」、「扫除」、「为民除害」、「排除万难」。
    • 动词 免掉旧官职,任命新官职。《文选.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三国演义.第一回》:「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
    • 动词 更易、更换。  【组词】:「除岁」、「爆竹一声除旧岁」。
    • 动词 整治、修治。《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
    • 动词 用一数把另一数分成若干等分。  【组词】:「六除以二等于三。」
    • 名词 台阶。《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唐.杜甫〈南邻〉诗:「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 名词 数学上的运算方法之一。即除法。  【组词】:「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方法。」
    • 连词 表示不计算在内。  【组词】:「除非」、「除了教书外,晚上他还在大学进修。」
    • 拼音:chù
    • 形容词 美善。《说文解字.人部》:「俶,善也。从人叔声。《诗》曰:『令终有俶』。」清.段玉裁.注:「按释诂、毛传皆曰『淑,善也』。盖假借之字,其正字则俶也。」
    • 动词 作。《诗经.大雅.崧高》:「有俶其城。」汉.毛亨.传:「俶,作也。」
    • 动词 整理。通「束」。参见「俶装」条。
    • 副词 开始。《尔雅.释诂上》:「俶,始也。」《诗经.小雅.大田》:「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汉.郑玄.笺:「俶,始也;载,事也。」《北史.卷四三.李崇传》:「嵩都创构,洛邑俶营,虽年跨十年稔,根基未就。」
    • 拼音:chuǎng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duì

      shū ㄕㄨˉ

       ◎ 古同“殳”,一种古兵器。

      其它字义

      duì ㄉㄨㄟˋ

       ◎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详细解释
    • 拼音:lǘ
    • 名词 毛织的毡类。《后汉书.卷九零.乌桓鲜卑传.乌桓传》:「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氀毼。」
    • 拼音:pǐ
    • 名词 量词。计算布帛类纺织品的单位。同「匹」。  【组词】:「两疋布」。
    • ,
    • 名词 雅的古字。《说文解字.疋部》:「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
    • ,
    • 名词 脚。《说文解字.疋部》:「疋,足也。」
    •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动词 记。《广韵.上声.语韵》:「疋,记也。」
    • 拼音:qiāo

      shū ㄕㄨˉ

       ◎ 车毂中间穿车轴的孔。

      其它字义

      qiāo ㄑㄧㄠˉ

       ◎ 古同“锹”,铁锹。

    • 拼音:qǔ
    • 动词 男子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组词】:「嫁娶」、「娶老婆」、「娶妻娶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裴散骑娶王太尉女。」
    • ,
    • [一]之读音。
    • 拼音:shū
    • 名词 兵器名。古代一种用竹、木做成的兵器,长一丈二尺,有棱无刃。《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淮南子.齐俗》:「昔武王执戈秉钺以伐纣胜殷,搢 笏杖殳以临朝。」
    • 名词 姓。如南朝宋有殳季真。
    •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拼音:shū
    • 动词 排除、解除。《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于菟为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宋.陆游〈秋思〉诗:「嬾不近笔砚,何以纾幽情?」
    • 形容词 宽缓、宽裕。宋.苏轼〈论给田募役状〉:「若官与买则田谷皆重,农可小纾,其利三也。」《宋史.卷三九八.李蘩传》:「民力稍纾,得以尽于农亩。」
    • 拼音:shū
    • 名词 有文字或图画的册子。  【组词】:「教科书」、「图画书」、「百科全书」。
    • 名词 信件。  【组词】:「家书」、「情书」。唐.杜甫〈石壕吏〉诗:「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名词 文件。  【组词】:「证书」、「说明书」、「申请书」。《儒林外史.第一九回》:「却因讲亲的时节,不曾写个婚书,没有凭据。」
    • 名词 字体。  【组词】:「草书」、「楷书」、「隶书」。《隋书.卷六八.阎毗传》:「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
    • 名词 参见「六书」条。
    • 名词 姓。如清代有书纶。
    • 动词 写。  【组词】:「请以中文书写。」、「大书凌烟阁三字。」
    • 动词 记载。《周礼.地官.党正》:「正岁属民读法,而书其德行道艺。」
    • 拼音:shū
    • 动词 发泄、表达。  【组词】:「抒愤」、「各抒己见」、「直抒胸臆」。
    • 动词 解除、清除。通「纾」。《左传.文公六年》:「有此四德者,难必抒矣。」
    • 拼音:shū

      yù ㄩˋ

       ◎ 古同“豫”。

      其它字义

      shū ㄕㄨˉ

       ◎ 古同“舒”,舒缓。

    • 拼音:shū
    • 动词 排除、解除。《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于菟为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宋.陆游〈秋思〉诗:「嬾不近笔砚,何以纾幽情?」
    • 形容词 宽缓、宽裕。宋.苏轼〈论给田募役状〉:「若官与买则田谷皆重,农可小纾,其利三也。」《宋史.卷三九八.李蘩传》:「民力稍纾,得以尽于农亩。」
    • 拼音:shū
    • 形容词 容貌美丽。《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后汉书.卷一零.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传》:「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
    • 名词 美女。《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聊斋志异.卷一一.书痴》:「下几亭亭,宛然绝代之姝。」
    • 拼音:shū
    • 动词 斩首、杀死。《说文解字.零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汉绍云殊死者,皆谓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离,故曰殊死。」《后汉书.卷六零上.马融传》:「或夷由未殊,颠狈顿踬,蝡蝡蟫蟫。」
    • 动词 断绝。《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断其后之木而弗殊。」《汉书.卷八.宣帝纪》:「盖闻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亲粲而不殊。」
    • 动词 超过。《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怀太子.注:「殊,犹过也。」《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于胡越。」
    • 动词 区别。《史记.卷一三零.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三国魏.曹植〈节游赋〉:「观靡靡而无终,何渺渺而难殊。」
    • 形容词 不同的、互异的。  【组词】:「殊途同归」。《易经.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
    • 形容词 特别的、异常的。  【组词】:「殊荣」。《晋书.卷五二.阮种传》:「弱冠有殊操,为嵇康所重。」《资治通监.卷四二.汉纪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闻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会,待融等以殊礼。」
    • 副词 拚死、决死。《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 副词 非常、极、甚。  【组词】:「殊为失当。」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上.游武彝山日记》:「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 副词 犹、尚。《文选.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诗》:「圆景早已满,佳人殊未适。」唐.白居易〈早蝉〉诗:「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 拼音:shū
    • 名词 门户的转轴。  【组词】:「户枢」。《庄子.让王》:「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汉.王符《潜夫论.忠贵》:「惧门之不坚而为作铁枢。」
    • 名词 中心部分、重要关键。  【组词】:「中枢」、「枢纽」。《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 名词 星名。为北斗的第一颗星。《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
    • 拼音:shū

      shū ㄕㄨˉ

       1. 姓。

       2. 古地名。

    • 拼音:shū
    • 名词 有文字或图画的册子。  【组词】:「教科书」、「图画书」、「百科全书」。
    • 名词 信件。  【组词】:「家书」、「情书」。唐.杜甫〈石壕吏〉诗:「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名词 文件。  【组词】:「证书」、「说明书」、「申请书」。《儒林外史.第一九回》:「却因讲亲的时节,不曾写个婚书,没有凭据。」
    • 名词 字体。  【组词】:「草书」、「楷书」、「隶书」。《隋书.卷六八.阎毗传》:「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
    • 名词 参见「六书」条。
    • 名词 姓。如清代有书纶。
    • 动词 写。  【组词】:「请以中文书写。」、「大书凌烟阁三字。」
    • 动词 记载。《周礼.地官.党正》:「正岁属民读法,而书其德行道艺。」
    • 拼音:shū

      shū ㄕㄨˉ

       ◎ 同“倏”。

    • 拼音:shū
    • 名词 整理头发的用具。  【组词】:「木梳」、「骨梳」。《新唐书.卷一三二.吴兢传》:「朝有讽谏,犹发之有梳。」
    • 动词 用梳子整理头发。《文选.扬雄.长杨赋》:「头蓬不暇梳,饥不及餐。」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
    • 拼音:shū

      shū ㄕㄨˉ

       ◎ 拾取。

    • 拼音:shū

      shū ㄕㄨˉ

       ◎ 光动貌。

    • 拼音:shū

      shū ㄕㄨˉ

       ◎ 车竿。

    • 拼音:shū

      yù ㄩˋ

       1. 喜悦。

       2. 忘。

       3. 贪欲。

       4. 舒适:“及帝不~,召防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

       5. 忘。

      其它字义

      shū ㄕㄨˉ

       ◎ 古通“纾”。

    • 拼音:shū

      shū ㄕㄨˉ

       ◎ 中国汉代县名,故城在今山东省平原、夏津二县之间。

      详细解释
    • 拼音:shū
    • 动词 伸展。  【组词】:「舒手舒脚」、「舒眉弄眼」。
    • 动词 宣泄、抒发。  【组词】:「舒怀」。《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申旦以舒中情兮,志忱菀而莫达。」《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 形容词 迟缓、从容不迫。《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唐.柳宗元〈游黄溪记〉:「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 形容词 安适、舒畅。  【组词】:「舒泰」、「舒服」。《文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 名词 姓。如唐代有舒元舆。
    • 拼音:shū
    • 动词 开通、使通畅。  【组词】:「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 动词 分散、散开。  【组词】:「疏散人群」。
    • 动词 清除、排解。《国语.楚语上》:「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
    • 动词 刻镂、雕绘。《文选.张衡.西京赋》:「何工巧之瑰玮,交绮豁以疏寮。」唐.张说〈蒲津桥赞〉:「又疏其舟闲,画其鷁首。」
    • 形容词 稀少、稀阔。  【组词】:「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几户人家」。
    • 形容词 不亲近、不熟悉。  【组词】:「人地生疏」、「亲疏远近」。晋.陶渊明〈咏荆轲诗〉:「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 形容词 粗心、不注意、不细密。  【组词】:「人为疏忽」。《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其于计疏矣。」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落下闳历法极疏,盖当时以为密耳。」
    • 形容词 空虚、不实在。  【组词】:「空疏」、「才疏学浅」。《三国演义.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浅,恐不堪当此任。」
    • 形容词 粗糙、不精细。《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唐.韩愈〈山石〉诗:「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 名词 窗。《史记.卷二三.礼书》:「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
    • 名词 窗上的刻镂花纹。《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尔乃悬栋结阿,天窗绮疏。」
    • 名词 蔬果。通「蔬」。《淮南子.主术》:「夏取果蓏,秋畜疏食。」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
    • 名词 阐明经义或古注的文字。  【组词】:「注疏」、「义疏」。唐.柳冕〈与权德舆书〉:「其有明圣人之道,尽六经之意,而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
    • 名词 古代臣下进呈君王的奏章。  【组词】:「上疏」。唐.杜甫〈秋兴〉诗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刘向传经心事违。」
    • 名词 书信。唐.杜甫〈潭州送韦员外牧韶州〉诗:「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
    • 动词 分条陈述、记录。《汉书.卷五四.苏建传》:「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
    • 拼音:shū

      shū ㄕㄨˉ

       ◎ 同“疏”。

    • 拼音:shū
    • 动词 纺粗的丝。《玉篇.糸部》:「綀,纺麤丝。」
    • 名词 一种像苎布的纺织品。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綀子出两江州洞,大略似苎布,有花纹者谓之花綀。」
    • 拼音:shū
    • 动词 运送。  【组词】:「运输」、「输油」。《左传.僖公十三年》:「秦于是乎输粟于晋。」
    • 动词 捐献、献纳。《左传.襄公九年》:「魏绦请施舍,输积聚以贷。」《汉书.卷五八.卜式传》:「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 动词 失败。  【组词】:「比赛结果,他们输了三球。」
    • 名词 负、败。  【组词】:「服输」、「认输」。
    • 名词 姓。如汉代有输子阳。
    • 拼音:shū
    • 动词 抒发、发表。《文选.班固.西都赋》:「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唐.白居易〈读谢灵运〉诗:「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
    • 动词 流传。唐.张说〈唐西台舍人赠泗洲刺史徐府君碑〉:「乃刊石立颂,将以识往行,摅无穷,使本支百代,不忘先人之不陨其名也。」
    • 动词 腾跃。《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仆夫俨其正策兮,八乘摅而超骧。」
    • 拼音:shū

      shū ㄕㄨˉ

       ◎ 古同“毹”。

    • 拼音:shū

      tú ㄊㄨˊ

       ◎ 美玉。

      其它字义

      shū ㄕㄨˉ

       ◎ 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等制成,于上面记事。

    • 拼音:shū

      shū ㄕㄨˉ

       ◎ 古同“疏”。

    • 拼音:shū
    • 名词 门户的转轴。  【组词】:「户枢」。《庄子.让王》:「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汉.王符《潜夫论.忠贵》:「惧门之不坚而为作铁枢。」
    • 名词 中心部分、重要关键。  【组词】:「中枢」、「枢纽」。《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 名词 星名。为北斗的第一颗星。《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
    • 拼音:shū
    • 名词 食用草本植物的通称。《尔雅.释天》:「蔬不熟为馑。」晋.郭璞.注:「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
    • 形容词 粗劣的。  【组词】:「蔬飧」、「蔬膳」。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shū
    • 动词 运送。  【组词】:「运输」、「输油」。《左传.僖公十三年》:「秦于是乎输粟于晋。」
    • 动词 捐献、献纳。《左传.襄公九年》:「魏绦请施舍,输积聚以贷。」《汉书.卷五八.卜式传》:「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 动词 失败。  【组词】:「比赛结果,他们输了三球。」
    • 名词 负、败。  【组词】:「服输」、「认输」。
    • 名词 姓。如汉代有输子阳。
    • 拼音:shū

      shū ㄕㄨˉ

       ◎ 小鲟鱼。

    • 拼音:shū

      shū ㄕㄨ

      ◎ 义未详。

    • 拼音:shú

      shú ㄕㄨˊ

       ◎ 同“菽”。

    • 拼音:shū
    • 动词 抒发、发表。《文选.班固.西都赋》:「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唐.白居易〈读谢灵运〉诗:「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
    • 动词 流传。唐.张说〈唐西台舍人赠泗洲刺史徐府君碑〉:「乃刊石立颂,将以识往行,摅无穷,使本支百代,不忘先人之不陨其名也。」
    • 动词 腾跃。《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仆夫俨其正策兮,八乘摅而超骧。」
    • 拼音:shú
    • 名词 称谓:(1) 用以称父亲的弟弟。  【组词】:「叔父」、「叔侄」。(2) 用以称丈夫的弟弟。  【组词】:「小叔」。(3) 用以称父亲平辈朋友中年纪小于父亲的人。  【组词】:「王叔叔」。
    • 名词 姓。如汉代有叔寿。
    • 形容词 兄弟中排行第三的。《仪礼.士冠礼》:「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形容词 衰微、衰末。参见「叔世」、「叔季」等条。
    • 拼音:shū

      shū ㄕㄨˉ

       ◎ 古书上说的一种像野鸭的鸟。

    • 拼音:shú
    • 名词 豆类的总称。《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 拼音:shú
    • 形容词 清湛、清澈。《说文解字.水部》:「淑,清湛也。」《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
    • 形容词 善良、美好。  【组词】:「贤淑」、「遇人不淑」。《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动词 认为好而学习、取法。《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 拼音:shù

      yú ㄩˊ

       ◎ 同“俞”。

      其它字义

      shù ㄕㄨˋ

       ◎ 同“俞”。

    • 拼音:shù
    • 副词 急速。《说文解字.犬部》「倏」字.清.段玉裁.注:「倏,引伸为凡忽然之词。」唐.李白〈大鹏赋〉:「左回右旋,倏阴忽明。」《红楼梦.第一二回》:「倏忽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 拼音:shù
    • 副词 快速、急速。《楚辞.屈原.九歌.少司命》:「儵而来兮忽而逝。」《文选.谢朓.和王着作八公山诗》:「道峻芳尘流,业遥年运儵。」
    • 拼音:shù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tóu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tóu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tòu
    • 动词 一物体穿过另一物体。  【组词】:「渗透」、「刺透」、「阳光穿透了树叶,洒了一地的灿烂。」
    • 动词 暗地里报讯。  【组词】:「到时候,还烦你多少透一点讯息。」
    • 动词 显露。  【组词】:「白里透红」。
    • 副词 形容澈底而充分的程度。  【组词】:「熟透」、「摸透」、「看透」、「苦透」、「恨透」、「冷透」。
    • 拼音:tú
    • 名词 植物名。即苦菜。菊科苦菜属,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高一尺余,中空,与叶均含白色乳汁。叶形似蓟,柔软无刺,有不规则锯齿。春夏之际开头状黄花。嫩叶可食。
    • 名词 茅、芦的白花。《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有女如荼。」汉.郑玄.笺:「荼,茅秀,物之轻者,飞行无常。」
    • ,
    • 名词 古时诸侯朝见天子所执的玉板。《荀子.大略》:「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唐.杨倞.注:「荼,古舒字,玉之上圆下方者也。」
    • 名词 门神。参见「神荼郁垒」条。
    • 形容词 舒缓、从容不迫。《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析干必伦,析角无邪,斲目必荼。」
    • 拼音:xiāo
    • 参见「翛翛」条。
    • ,
    • 通「倏」。
    • 拼音:xú

      xú ㄒㄩˊ

       1. 古同“徐”,徐徐。

       2. 姓。

    • 拼音:yú
    • 动词 拖曳、牵引。《说文解字.手部》:「揄,引也。」《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于是郑女曼姬,被阿锡,揄紵缟。」唐.张守节.正义:「揄,曳也。」《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女乃敛羞容,揄长袖,就榻诊视。」
    • 动词 挥动。《韩非子.内储说下》:「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淮南子.泛论》:「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
    • 动词 引出、提出。《淮南子.主术》:「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汉书.卷二二.礼乐志》:「神之揄,临坛宇。」唐.颜师古.注:「言神引来降临之也。」
    • 动词 参见「揶揄」条。
    • ,
    • 参见「揄狄」条。
    • ,
    • 动词 清理米臼,取出米臼中的米。《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汉.郑玄.笺:「揄,抒臼也。」
    • 拼音:yú
    • 参见「氍毹」条。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拼音:yù
    • 名词 安乐、逸乐。《尔雅.释诂上》:「豫,乐也。」宋.邢昺.疏:「豫者,逸乐也。」《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 名词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震(?)上。象徵万物被阳气而生生不息。
    • 名词 河南省的简称。
    • 名词 姓。如战国时晋国有豫让。
    • 动词 巡游。《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 动词 喜悦。《书经.金縢》:「王有疾,弗豫。」
    • 动词 欺骗。《荀子.儒效》:「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汉.桓宽《盐铁论.力耕》:「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
    • 动词 参与。通「与」。《左传.隐公元年》:「豫凶事,非礼也。」《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蔡伦传》:「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
    • 副词 迟疑不决。  【组词】:「犹豫」。《老子.第一五章》:「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 副词 事先。通「预」。《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宜遣使者行边兵豫为备,敕视诸羌,毋令解仇,以发觉其谋。」
    • 拼音:zhū
    • 名词 大红色。  【组词】:「近朱者赤」。《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名词 姓。如明代有太祖朱元璋。
    • ,
    • 参见「朱提」条。
    • 拼音:zhù
    • 名词 一种麻料纤维。同「苎」。《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紵。」唐.孔颖达.正义:「陆机疏云:『紵亦麻也。』」
    • 名词 用麻织成的布。《礼记.丧服大记》:「絺綌紵不入。」唐.孔颖达.正义:「紵是紵布。」《聊斋志异.卷一.叶生》:「何必抛却白紵,乃谓之利市哉!」
名句 | 成语大全 | 宠物百科 | 杂谈 | 谜语 | 字典 | 词典 | 拼音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