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南子,子路为不怡。 欲从公山氏,勃郁见色辞。 道如天之苍,万物不能缁。 弟子尚不信,况余乏才资。 明知古人仁,语默各有时。 苟出不自慎,果为听者疑。 白圭尚有磨,驷马犹能追。 一言成不智,虽悔欲何为。 彼狂上古杳默无人声,日月不忒山川平。 人与鸟兽相随行,祖孙一死十百生。 万物不给乃相兵,伏羲画法作後程。 渔虫猎兽宽群争,势不得已当经营。 非以示世为聪明,方分类别物有名。 夸贤尚功列耻荣,蛊伪日巧雕元精。 至言一出众 |
这首诗是一首对孔子见南子的描绘,通过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诗中描绘了孔子见南子时的场景,子路因为南子的行为而感到不快,孔子则试图通过公山氏来缓解气氛。然而,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南子的具体行为,而是通过子路的反应和孔子的思考来展现出南子的形象。 接着,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来表达出对孔子和南子的看法。诗人认为,孔子的道就像天一样苍茫,万物都无法玷污它。然而,诗人也指出,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有不慎的时候,如果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引起听者的怀疑,那么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诗人还通过对比古人和现代人的行为,表达了对孔子和南子行为的思考。诗人认为,古人虽然仁义道德,但是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一定的时机和场合,如果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那么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最后,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来表达了对孔子和南子行为的感慨。诗人认为,人与鸟兽相随而行,祖孙一死十百生,万物不给乃相兵,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和生命法则。而孔子和南子所追求的仁义道德也需要遵循这些法则,否则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对孔子见南子的描绘和思考,通过诗中的描述和思考,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孔子和南子的敬仰和感慨。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自然规律和生命法则的尊重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