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雨弥三日,先之雹与雷。 已疑春色尽,忽逐晚晴回。 佳笋常迟出,奇出每后开。 微寒胜骤暖,更莫十分催。 |
这首诗《社雨弥三日,先之雹与雷。 已疑春色尽,忽逐晚晴回。 佳笋常迟出,奇出每后开。 微寒胜骤暖,更莫十分催。》是由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和时令变化的诗,通过对春雨、春笋等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 首联“社雨弥三日,先之雹与雷。”描绘了社雨(祭祀土地神的雨)持续三天的景象,同时以“先之雹与雷”形成对比,说明社雨的到来并非寻常,而是带有异常的天气变化。这里通过描绘社雨的持久和异常,为后文的描绘打下基础。 颔联“已疑春色尽,忽逐晚晴回。”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即将逝去的疑虑和惋惜,但随着晚上的晴天出现,春天的气息又回来了。这里通过描绘春天即将逝去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颈联“佳笋常迟出,奇出每后开。”描绘了春笋的生长特点,它们常常在雨后出现,而且常常在别的植物之前发芽生长。这里通过描绘春笋的生长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 尾联“微寒胜骤暖,更莫十分催。”表达了作者对微寒胜骤暖的欣赏,认为这种天气变化是最好的,不要过分催促春天离开。这里通过描绘微寒胜骤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之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时令变化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同时,通过对春笋的生长特点的描绘,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