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景炎炎,金神令初驰。 辰哨掩村墟,挈家向山薇。 左手掖慈母,右手招妻儿。 小人俱世役,谁能抱朝饥。 举头赤日高,茧足荒山垂。 慰老忽喘息,抚婴母啼悲。 吞声各偷生,莫问历阶谁。 纷纷事轻逞,枭獍忍若为。 性命不直土,杀戮以当戏。 鬼妾弃所欢,皇颜色戚怡。 恢恢不罩渠,何辜及林池。 今经用戏地,满目腥风吹。 少陵归草堂,曾叱群小非。 嗟哉夫何言,收拾聊此归。 此归实天幸,团栾如去时。 墙西老桂色,屋南佳鞠姿。 |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诗,通过对一家人在山中避难的生活描述,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首段描绘了七月炎炎的天气,金神令初驰的背景,暗示了战乱的开始。一家人携家带口向山中迁移的情景被生动地描绘出来。接下来的诗句详细地描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照顾年迈的母亲,招引妻儿,在战乱时期为了生活而奔波,却无法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在山中,他们要面对恶劣的环境,炽热的阳光,疲惫的身体。他们要在山中寻找食物,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要忍受彼此的喘息和哭泣声。尽管他们都在尽力生存,但每个人都知道,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们头上。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细节和生动的描绘,如“挈家向山薇”、“左手掖慈母”、“右手招妻儿”、“荒山垂”等,这些描绘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们的困境。 诗的结尾部分,杜甫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感叹战争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对无辜生命的无情剥夺。他对于无辜的人们被当作戏谑的对象感到痛心疾首。他呼唤公正和同情,对那些曾经犯下罪行的人表示谴责。 整首诗充满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生命的尊重,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人文关怀。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