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囊封岂是疎,有才无命信何如。 风回册府三山远,星殒郎墙一位虚。 贾谊自伤终太傅,薛收若在必中书。 哀哉埋玉今何地,却返当年处士庐。 |
这首诗的主题是忧国之情和对人才的惋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有才之人未能得到重用的感慨。 首句“忧国囊封岂是疎”,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忧虑的深沉情感。诗人用“囊封”一词,暗示了自己曾经有过一些重要的建议或意见,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重视或采纳,因此感到疏远和无奈。 “有才无命信何如”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那些有才之人未能得到重用的同情和感慨。 “风回册府三山远,星殒郎墙一位虚”两句,通过描绘国家局势的困境和人才的流失,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其中,“册府三山远”象征着国家的衰落和人才的流失,而“星殒郎墙一位虚”则暗示了国家的权力结构和人才结构存在问题,需要有人来填补这个空缺。 “贾谊自伤终太傅,薛收若在必中书”两句,通过引用历史人物来表达对当前局势的感慨和对人才的惋惜。贾谊和薛收都是历史上有才之人,但他们的命运却未能如愿,这使诗人感到深深的惋惜。 最后,“哀哉埋玉今何地,却返当年处士庐”两句,诗人以一种悲凉的语气表达了对人才的怀念和惋惜之情。诗人感叹这些人才如今被埋没在何处,如果他们还在,一定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感慨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人才的惋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情感和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