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创晋永和间,李升避难此山,后得国改永寿,宋景佑中赐今名。 寺中毁,有僧余者来,法鼓自鸣,道场复兴。 又邑人解牛,三夕不能奏刀,牛见梦曰当送我吉祥,遂送寺供麦磑。 山谷作碑纪事,晁无咎篆额。 今寺荒凉特甚,好事者时时打碑不绝。 |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寺庙历史和现状的诗,通过对寺庙的创建、变迁、毁坏、复兴,以及一些神秘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寺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先,诗中提到了寺庙的创建时间,是在晋永和年间,这表明了寺庙的历史悠久。接着,诗中又提到了一个故事,即一位名叫李升的人在此山中避难,后来得到了国家的改名为永寿。这个故事为寺庙增添了更多的历史色彩和文化底蕴。 在描述寺庙的毁坏和复兴时,诗中使用了“法鼓自鸣,道场复兴”这样的词语,表达了寺庙的神秘和神圣。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一个神秘的解牛者,他三夜不能奏刀,牛见梦后送来供麦磑,这似乎暗示着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 最后,诗中描述了寺庙的现状,即现在变得荒凉不堪,但仍有好事者前来打碑不绝。这似乎暗示着人们对寺庙历史的热爱和敬仰。 整首诗语言简练、生动,通过描述寺庙的历史、神秘事件和现状,展现了寺庙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寺庙现状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敬仰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寺庙历史和现状的佳作,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寺庙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