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识琴心,徽弦总不具。 兴发时抚弄,悠然得真趣。 杳然太古音,充满一切处。 吾今琴亦亡,至乐随所寓。 调此方寸微,物物尽和豫。 一奏万化熙,再奏九功叙。 大声越宫商,俗耳恐难喻。 单父不下堂,阳春被黎庶。 |
这首诗的主题是与琴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琴的深深热爱和对其艺术价值的深刻理解。 首先,“渊明识琴心,徽弦总不具”,诗人以陶渊明比喻自己,表达出对琴的深刻理解。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自然清新,与琴的静谧、和谐相得益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琴的热爱,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机会抚弄琴弦,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真趣。 “杳然太古音,充满一切处”,这两句诗描绘了琴声的深远和广泛,仿佛太古的声音充满了每一个角落。这表达了琴声的无限可能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吾今琴亦亡,至乐随所寓”,诗人表示即使失去了琴,他也能在任何地方找到快乐,这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琴的热爱和依赖。 “调此方寸微,物物尽和豫”,这句诗表达了琴声能够调和万物,使万物都感到和谐和愉悦。这是对琴声力量的赞美,也是对琴艺术的极高评价。 “一奏万化熙,再奏九功叙”,这两句诗描绘了琴声的神奇效果,一奏就能使万物繁荣,再奏就能使各种功能得以有序运行。这进一步强调了琴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最后,“俗耳恐难喻,单父不下堂”,这句诗表达了琴声的美妙和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特点,即使是最普通的耳朵也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使人无法离开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琴的赞美和敬仰,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深深热爱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它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