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寄外读书处》

主人之室隔清洲,日日华笺空自酬。
书似岘碑看即泪,人非萱草遇还愁。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愁苦,也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主人之室隔清洲”,以“清洲”隔开了主人与诗人的距离,暗示了彼此的思念之苦。这种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隔阂,表达了诗人对主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无奈。 次句“日日华笺空自酬”,诗人每天都会用华丽的信笺写下思念的话语,然而这些都无法真实传达他内心的感情,显得空虚而无力。这种无法真实表达内心情感的状态,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苦闷和焦虑。 第三句“书似岘碑看即泪”,诗人用“岘碑”的典故,表达了他对主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的“看即泪”三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看到书信就像看到岘碑,立即泪流满面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人非萱草遇还愁”,诗人用“萱草”比喻主人,表达了遇到烦恼和困苦时的无助和愁苦。这里的“遇还愁”三字,深刻地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宏大。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典型的意象和贴切的比喻,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主人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愁苦,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寄外读书处》是宋朝诗人龙辅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经历和情感有关。诗人可能因为与丈夫或朋友分离,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诗中的“寄外”可能指的是诗人在外地的丈夫或朋友,“读书处”则可能是他们相聚时共同读书学习的地方,也可能是指丈夫或朋友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地方。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诗歌的风格和语言也可能受到当时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寄外读书处》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经历、情感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关诗词
  • 1
    [清]
    李渤读书处,乃在栖贤谷。
    何年作招提,来寻惬幽独。
    僧舍如蜂房,高下傅山麓。
    云来汉阳峰,时就檐下宿。
    古寺无所有,修竹间乔木。
    野衲喜客来。
    欣然设茗粥。
    便欲置草堂,岩栖于此卜。
  • 2
    [宋]
    粉蝶黄蜂二月天,初晴已觉十分妍。
    市桥船击垂垂柳,花寺钟敲淡淡烟。
    幽趣静看青鸟啄,闲情独羡白鸥眠。
    谢家风月今何许,总入池塘梦里篇。
  • 3
    [明]
    桂树丛丛月如雾,山中故人读书处,白露湿衣不可去。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