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孟津》

寒芦风飒飒,时节近昏黄。
木脱千山瘦,江空一水长。
云高鹏北运,天阔雁南翔。
读尽焚舟赋,持觞酹子桑。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秋季景象,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象征,展现了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流转。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首联“寒芦风飒飒,时节近昏黄”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寒冷的芦苇在风中飒飒作响,时节已近黄昏,给人一种秋意渐浓,时光流逝的感觉。 颔联“木脱千山瘦,江空一水长”进一步描绘了秋季的萧瑟,树叶脱落,群山显得瘦弱,江水空旷,一条长河延伸,这些景象形成了秋天特有的空旷、寂静的美感。 颈联“云高鹏北运,天阔雁南翔”借用鹏和雁的意象,表现了高远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迁徙。 尾联“读尽焚舟赋,持觞酹子桑”则通过“焚舟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怀念。持觞酹子桑,则表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祭奠和对未来的期盼。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象征,展现了秋季的景象和生命的流转,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盼。其意境深远,语言流畅,读来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韵律。
创作背景
《孟津》是宋朝诗人汪元量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安史之乱后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的一次重大政治叛乱,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使得许多人流离失所。在这样的背景下,汪元量选择了隐居生活,避人疑云,而他的隐居地正是孟津。 孟津的地理环境独特,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里,汪元量过上了清贫而宁静的生活,也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苦难和个人感悟的诗篇,其中《孟津》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综上所述,《孟津》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后的历史环境以及汪元量个人的隐居生活经历。
相关诗词
  • 1
    [南北朝]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 2
    [唐]
    忆昨天台寻石梁,赤城枕下看扶桑。
    金乌欲上海如血,翠色一点蓬莱光。
    安期先生不可见,蓬莱目极沧海长。
    回舟偶得风水便,烟帆数夕归潇湘。
    潇湘水清岩嶂曲,夜宿朝游常不足。
    一自无名身事闲,五湖云月偏相属。
    进者恐不荣,退者恐不深。
    鱼游鸟逝两虽异,彼此各有遂生心。
    身解耕耘妾能织,岁晏饥寒免相逼。
    稚子才年七岁余,渔樵一半分渠力。
    吾友从军在河上,腰佩吴钩佐飞将。
    偶与嵩山道士期,西寻汴水来相访。
    见君颜色犹憔悴,知君未展心中事。
    落日驱车出孟津,高歌共叹伤心地
  • 3
    [宋]
    司马家儿持酒杯,天星下吸亦佳哉。
    恨渠不便傚牛饮,那得孟津师旅来。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