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同焦叔度宿清凉寺》

高楼夜伴山中宿,清磬寥寥百草芬。
巢鸟近人飞始觉,岩僧隔竹语相闻。
坐深四岭浑无月,衣冷苍松半是云。
故里不堪归梦绕,何时衾枕更随君。
作品赏析
这首诗《山中宿》是一首描绘山中夜晚的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的喜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高楼夜伴山中宿,清磬寥寥百草芬。”描绘了夜晚在山中住宿的情景,高楼与山相伴,清磬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中回荡,百草散发着芬芳。这里的“高楼”可以理解为诗人所在的山间住所,与山峰相接,高耸入云。而“清磬”则暗示了夜晚的静谧和祥和。第二句中的“百草芬”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使人感受到夜晚山中的生机和美丽。 颔联“巢鸟近人飞始觉,岩僧隔竹语相闻。”继续描绘山中的情景,诗人发现近处的鸟巢中的鸟儿在夜晚飞出来觅食,而岩上的僧人则隔着竹林交谈。这一联生动地描绘了山中的动物和人物活动,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通过这两句诗,诗人也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颈联“坐深四岭浑无月,衣冷苍松半是云。”描述了夜晚的静谧和寒冷。诗人坐的时间长了,四周的山岭都看不见月亮,而身上的衣服也因为寒冷而变得冰凉。这里的“四岭”和“苍松”都是山中的象征,而“无月”和“衣冷”则表达了夜晚的静谧和寒冷。 尾联“故里不堪归梦绕,何时衾枕更随君。”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无法入睡,因为思念故乡和友人,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最后一句中的“更随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的喜爱和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创作背景
《同焦叔度宿清凉寺》的作者黄克晦是明朝的诗人。他创作的这首诗的背景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际情感的体验有关。可能他在某个夜晚与友人焦叔度一同在清凉寺留宿,被寺庙的宁静氛围、周围的自然景色以及与朋友的亲密交流所触动,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我们无法确切知道黄克晦创作《同焦叔度宿清凉寺》的具体背景。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需要进一步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诗歌解读。
下一首
《句》
相关诗词
  • 1
    [唐]
    十年俱薄宦,万里各他方。
    云天断书札,风土异炎凉。
    太息幽兰紫,劳歌奇树黄。
    日疑怀叔度,夜似忆真长。
    北使从江表,东归在洛阳。
    相逢慰畴昔,相对叙存亡。
    草深穷巷毁,竹尽故园荒。
    雅节君弥固,衰颜余自伤。
    人事盈虚改,交游宠辱妨。
    雀罗争去翟,鹤氅竞寻王。
    思极欢娱至,朋情讵可忘。
    琴樽横宴席,岩谷卧词场。
    连骑追佳赏,城中及路旁。
    三川宿雨霁,四月晚花芳。
    复此开悬榻,宁唯入後堂。
    兴酣鸲鹆舞,言洽凤凰翔。

  • 2
    [宋]
    千锋百嶂宜州路。
    天黯淡、知人去。
    晓别吾家黄叔度。
    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饮散长亭暮。
    别语缠绵不成句。
    已断离肠能几许。
    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 3
    [明]
    吴下王蒙艺且文,吴兴赵公之外孙。
    黄尘飘荡今白发,典刑远矣风流存。
    华亭朱芾称善画,每观蒙画必叹诧。
    谓言妙处逼古人,世俗相传倍增价。
    昔年夜到南屏山,高堂素壁五月寒。
    壁间举目见修竹,烟雨冥漠蛟龙蟠。
    呼童秉烛久不寐,细看醉墨王蒙字。
    固知蒙也好天趣,画师岂解知其意。
    分枝缀叶人所知,要外枝叶求神奇。
    天机贵足不贵似,此事不可传诸师。
    麟溪郑君好奇士,爱画犹能赏其趣。
    呜呼!
    世间作者非不多,郑君甚少可奈何。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