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四十不作官,还将短发笼儒冠。 平生一经已烂熟,胡为挟入桥门观。 前年乡书名始刊,曲江又避春风寒。 重来桥门住三载,打头矮屋聊盘桓。 朝齑暮盐不满盘,何须故人劝加餐。 日高对案笑扪腹,自有五色之琅玕。 侧身西北望长安,眼中一朵红云团。 天门欲往涩如棘,若比蜀道尤云难。 嗟哉出处谁得似,颇似吴下吴生宽。 吴生作诗忽盈纸,送君还到春闱里。 春闱多士多如蚁,勿将老少分忧喜。 君不见韩昌黎、张童子,同是陆公门下士。 昌黎文章如皦日,童子声名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年过四十的儒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慨。他虽然没有官职,但仍然坚持着儒者的风范和学识。他平生精通经书,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和机会,只能住在桥门之下,过着清贫的生活。 诗中描写了他的生活清苦,但内心却充满了五色琅玕,即美玉,象征着他的高尚品格和才华。他望着长安,眼中充满了向往和希望,但通往成功的路却异常艰难,比蜀道还要难走。 诗中又提到了吴下吴生,似乎与这位儒者有相似之处,也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却不为年老而忧虑,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最后诗人用韩昌黎和张童子的典故,鼓励这位儒者不要因年老而失去信心和希望,相信自己的才华终会得到赏识和认可。 整首诗情感真挚,用典恰当,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儒者才华和品格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