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柽》

读《诗》识其名,谁谓材无用。
西戎每渡河,此木能载重。
所以人字之,岂在作梁栋。
两株倚东篱,计亦七年种。
相对垂青丝,蓦地来二仲。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一种树木的诗。诗人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了对这种树木的赞美和欣赏。 首句“读《诗》识其名”,引用了古代经典《诗经》,为这种树木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谁谓材无用”,反诘的语气强烈地表现了树木的价值,也预示着下文的描述。 “西戎每渡河,此木能载重”,以历史事实来展示树木的实用之处。在古代战争中,这种树木被用作制造船只的材料,承载士兵渡河,显示了其坚韧和实用的特性。 “所以人字之,岂在作梁栋”,通过对树木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其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作为建筑材料的梁栋。 “两株倚东篱,计亦七年种”,描绘了两株树木倚靠在东篱笆上的景象,也透露了这些树木已经种植了七年,间接赞美了它们的生命力。 “相对垂青丝,蓦地来二仲”,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树木青丝垂落的景象,同时“蓦地来二仲”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增加了诗的时空感。 整首诗通过对这种树木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欣赏,同时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细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柽》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吴宽创作的。吴宽是一位文学造诣很高的诗人,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在这首诗中,他以柽树为题材,通过描绘柽树的形态和特性,表达了对柽树坚韧、顽强精神的赞美。创作背景方面,可能是吴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柽树,被其特性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同时,也可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文人雅士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描绘的影响。
相关诗词
  • 1
    [清]
    露下空林百草残,临风有恸奠椒兰。
    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
    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
    巫招虞殡俱零落,欲访遗书远道难。
  • 2
    [唐]
    窅然灵岫五云深,落翮标名振古今。
    芝朮迎风香馥馥,松柽蔽日影森森。
    从师只拟寻司马,访道终期谒奉林。
    欲问空明奇胜处,地藏方石恰如金。
  • 3
    [唐]
    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时。
    是夕吟因话,他年必去随。
    尝闻庐岳顶,半入楚江湄。
    几处悬崖上,千寻瀑布垂。
    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
    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
    烟梯缘薜荔,岳寺步欹危。
    地本饶灵草,林曾出祖师。
    石楼霞耀壁,猿树鹤分枝。
    细径萦岩末,高窗见海涯。
    嵌空寒更极,寂寞夜尤思。
    阴谷冰埋术,仙田雪覆芝。
    乱泉禅客濑,异迹逸人知。
    藓室新开灶,柽潭未了棋。
    如何遂闲放,长得在希夷。
    空务渔樵事,方无道路悲。
    谢公台尚在,陶令柳潜衰。
    尘外难相许,人间贵迹遗。
    虽怀丹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