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识其名,谁谓材无用。 西戎每渡河,此木能载重。 所以人字之,岂在作梁栋。 两株倚东篱,计亦七年种。 相对垂青丝,蓦地来二仲。 |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一种树木的诗。诗人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了对这种树木的赞美和欣赏。 首句“读《诗》识其名”,引用了古代经典《诗经》,为这种树木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谁谓材无用”,反诘的语气强烈地表现了树木的价值,也预示着下文的描述。 “西戎每渡河,此木能载重”,以历史事实来展示树木的实用之处。在古代战争中,这种树木被用作制造船只的材料,承载士兵渡河,显示了其坚韧和实用的特性。 “所以人字之,岂在作梁栋”,通过对树木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其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作为建筑材料的梁栋。 “两株倚东篱,计亦七年种”,描绘了两株树木倚靠在东篱笆上的景象,也透露了这些树木已经种植了七年,间接赞美了它们的生命力。 “相对垂青丝,蓦地来二仲”,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树木青丝垂落的景象,同时“蓦地来二仲”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增加了诗的时空感。 整首诗通过对这种树木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欣赏,同时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细的情感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