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幽州歌》

汉儿辫发笼氈笠,日暮黄金台上立。
臂鹰解带忽放飞,一行塞雁南征急。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汉族儿童的形象和他的活动。首句“汉儿辫发笼氈笠”描绘了儿童的外貌特征,他的头发编成辫子,头戴毡笠。这一形象刻画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句“日暮黄金台上立”则交代了时间和地点。黄昏时分,儿童站在黄金台上,这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神秘感。黄金台在古代中国是祭祀神明的地方,因此也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第三句“臂鹰解带忽放飞”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儿童解开鹰的带子,突然放飞它,这个动作显得果断而有力,展现出儿童的勇气和魄力。同时,鹰的放飞也象征着自由和野性的释放,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最后一句“一行塞雁南征急”则以塞雁南飞作为背景,与儿童放飞鹰的场景形成对比。雁阵的南飞给人一种季节更迭、时光流转的感觉,同时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宏大和开阔。 整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汉族儿童的形象和他的活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诗歌的语言简练流畅,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作背景
《幽州歌》是宋代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组诗歌,其创作背景与宋朝的历史事件及汪元量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宋朝时期,由于国势衰微,边疆地区经常遭受外族的侵扰。幽州作为宋朝的北部边疆重镇,曾多次遭受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因此,汪元量创作《幽州歌》时,幽州正处于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下。 其次,从汪元量的个人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诗人。他亲历了宋朝的兴衰变迁,对国家的苦难和民族的屈辱有着深切的体会。因此,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关注和思考。 综上所述,汪元量创作《幽州歌》的背景是宋朝边疆战乱和个人爱国情怀的共同作用。诗歌通过描绘幽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精神的颂扬。
相关诗词
  • 1
    [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2
    [唐]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 3
    [现代]
    葱葱佳气古幽州,隔世重来泪不收。
    桃观已非前度树,藁街长是最高楼。
    名园北监仍多士,老父东城有独忧。
    惆怅念年眠食地,一春残梦上心头。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