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县西四十里,峭壁悬崖削寒翠。 崎岖栈道动摇摇,矮石支撑同贔屭。 忽窥万仞黑无底,下有龙渊七十二。 攀扪步步足难移。 大盘小盘八十四。 行行更入娑罗平,侧立长嗟心胆碎。 洗脚溪头登土峰,板屋数间光相寺。 寺中萧然无个僧,普贤小殿生阴气。 天仙桥上光明岩,银色光中世界异。 须臾风雨洗天来,兜罗绵云塞天地。 虚空现出大圆光,五色晕中瞻大士。 日暮云收山寂然,乙夜灯分百千计。 别有草庵三四僧,花木满轩颓清致。 有时云起自雷岩,两道金光出岩际 |
这首诗描绘了峨眉山的险峻景色和寺庙的宁静气氛,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峨眉县西四十里,峭壁悬崖削寒翠。”描绘了峨眉山的地理位置和峭壁悬崖的景象,通过“削寒翠”三字,传达出峭壁冷峻、苍翠欲滴的视觉感受。 接着,“崎岖栈道动摇摇,矮石支撑同贔屭。”描述了攀登栈道的艰难,通过“动摇摇”和“矮石支撑”等词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路险峻,步履维艰。 然后,“忽窥万仞黑无底,下有龙渊七十二。”一句,通过对深渊的描绘,加强了峨眉山的高耸和险峻感,使人惊叹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描述完自然景色之后,“洗脚溪头登土峰,板屋数间光相寺。”一句,引入了人文元素,描述了寺庙的位置和简朴的建筑。 “寺中萧然无个僧,普贤小殿生阴气。”一句,营造了寺庙宁静、庄重的氛围,也暗示了寺庙的历史沉淀和神秘色彩。 接着,“天仙桥上光明岩,银色光中世界异。”描绘了寺庙附近的天仙桥和光明岩,通过“银色光中世界异”一句,传达出神秘、崇高的感受。 “须臾风雨洗天来,兜罗绵云塞天地。”一句,描绘了突如其来的风雨,增强了诗歌的动态感,也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变幻莫测。 最后,“虚空现出大圆光,五色晕中瞻大士。”和“日暮云收山寂然,乙夜灯分百千计。”分别描绘了雨后天空出现的圆光和寺庙夜晚的灯火,通过这些景象,营造出宁静、神秘的氛围。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峨眉山的险峻和美丽,同时也呈现了寺庙的宁静和神秘。通过对自然和人文元素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文明的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