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道家流,修奉有年所。 灵验感人多。 时贤赠诗句。 一日来访予,三揖进宾庑。 函袖出异书,雷文加释注。 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 纷纷奏汉后,死者略可睹。 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 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 质经吾圣人,有理无其故。 迨乎震夷伯,隐慝才显露。 嗟乎三代前,朴实犹近古。 后者业中炽,日甚造罪苦。 不然子之书,何乃遽有许。 自居田野间,兹事闻亦屡。 又知今视者,已复不胜数。 蠢彼无知辈,徒诵孝悌语。 |
这是一首描述道家法师修奉、灵验感人以及社会伦理道德败坏的诗。诗人通过法师的灵验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对比,表达了对朴实近古的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败坏的悲叹。 首句“法官道家流,修奉有年所”描绘了法师修奉道家的状态,表现出对道家修行的尊重和赞赏。接下来,“灵验感人多”一句,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法师的修行成果,即他的灵验和感人之处。 然后诗人通过“时贤赠诗句”一句,引出了社会贤达对法师的赞誉,进一步衬托出法师的德行之高。接着,“一日来访予,三揖进宾庑”描绘了法师拜访诗人的场景,礼仪周到,表现出法师的谦逊和恭敬。 “函袖出异书,雷文加释注”一句,描写了法师展示他的道书,以及书中的神秘雷文注释,展示了法师的博学和神秘。诗人涤手遍披阅,感到书中的因果皆有据,对法师的学问和修行产生了深深的敬仰。 接着,诗人通过描写社会伦理道德的败坏,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悲叹。“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人们为权力、利益而心计巧诈,违背道义,忘记君父,贪婪、淫乱、蔑视仁义,往往玷污了纯洁的心灵。 然后,诗人通过“质经吾圣人,有理无其故”表达了对古代圣人的敬仰,认为他们讲的道理是真实的,而现代社会却失去了这些。诗人感叹“嗕乎三代前,朴实犹近古”,对古代朴实的社会风尚心存向往。 最后,“后者业中炽,日甚造罪苦”诗人再次表达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败坏的悲痛。他感叹现代的人们只会诵读孝悌的话语,但实际上却并不真正理解和实践这些道德准则。 整首诗通过描绘法师的修行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朴实近古的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败坏的悲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