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略童蒙学,堆豗句读师。 有能致卿相,或不赡妻儿。 士故无他业,人谁此味知。 公庭彼为吏,日日醉歌姬。 |
这首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古代中国乡村的教育状况,以及教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诗中表达了对教育的不满和对贫苦士人的同情。 首句“朴略童蒙学”,描绘了乡村的教育环境简陋,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童蒙教育,即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教育的落后和贫乏。 “堆豗句读师”一句,描绘了句读师的境况,他们可能是一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乡村教师,只能通过教授简单的句读来传授知识。这进一步说明了乡村教育的不足。 “有能致卿相,或不赡妻儿”,这两句表达了对教育的不满和对贫苦士人的同情。有些人通过教育能够成为卿相,但也有很多人无法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无法养家糊口。这反映了教育的不公平性,也揭示了教育的局限性。 “士故无他业”,士人原本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只能依靠教育来改变命运。然而,教育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些人仍然无法摆脱贫困。 “公庭彼为吏”,这句诗描绘了士人从事的工作,他们可能被请去为官府工作,在公庭上处理事务。然而,这样的工作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和保障。 “日日醉歌姬”,这句诗描绘了士人在公庭工作之余的生活,他们可能经常饮酒作乐,甚至沉迷于歌舞女色之中。这进一步说明了士人的生活状况并不理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古代乡村的教育状况,以及教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诗中表达了对教育的不满和对贫苦士人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教育的局限性。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