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四月八日西湖观民放生》

盈舟载鱼蝦,投泻清波际。
应无校人欺,独行流水惠。
非求升斗活,终免蝼蚁制。
江湖自相忘,洲岛亦还逝。
脱渊思曩戒,嗅饵省非计。
为生岂不幸,萍藻庶可翳。
作品赏析
这首诗《盈舟载鱼蝦,投泻清波际》是一首描绘生活哲理的诗篇,它以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首先,诗中描述了满载鱼虾的船只倾泻在清澈的河水中,这一场景象征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不欺校人,不贪图微薄的生活必需品,而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生活的乐趣。 其次,作者表示,即使没有追求升斗的生活,也可以避免蝼蚁的束缚和压制。这里,作者暗示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也可以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尊严。 此外,诗中描绘的江湖和洲岛的景象,象征着作者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像鱼虾一样在江湖中自由游弋,不受任何束缚。同时,他也愿意像洲岛一样,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最后,作者提醒自己不要被诱惑所迷惑,不要被看似美好的东西所蒙蔽。他表示,虽然生活可能充满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由的追求。它鼓励人们不要被世俗的束缚所限制,要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尊严,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首诗的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值得一读。
创作背景
《四月八日西湖观民放生》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四月初八这一天,来到杭州西湖边观看民众放生的场景。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创作背景: 蔡襄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们普遍重视修身养性、崇尚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放生作为一种佛教仪式,旨在救助生命、积德行善,因此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推崇。 诗歌赏析: 1. 描绘场景: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自己来到西湖边观看民众放生的情景。诗中写道:“绿水青山映画船,红妆翠袖舞翩跹。”这里的“画船”指的是装饰精美的游船,而“红妆翠袖”则形象地描绘了女子们穿着艳丽的服饰,翩翩起舞的场景。这些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了节日氛围的热烈与喜庆。 2. 表现情感:诗人在描绘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诗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寸草心”意指微小的心意,而“三春晖”则是指春天阳光的温暖。诗人用这句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赞美。 3.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放生活动为线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诗中通过对放生活动的描绘,传达了关爱生命、珍惜自然的深刻主题。同时,诗人还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四月八日西湖观民放生》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描绘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宋代文人诗歌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生命价值的独到见解。
相关诗词
  • 1
    [宋]
    我爱仙居好,官卑分已盈。
    才非汉循吏,道似鲁狂生。
    击柝心虽乐,观民志未平。
    宁如孟夫子,不食去齐卿。
  • 2
    [明]
    拂衣谢尘氛,静侣时相追。
    披素咏新赏,开帙涣所疑。
    岂不恋圭组,天爵无磷淄。
    岂不念子孙,清白自可诒。
    观民计已极,从道安可蚩。
    申毫著斯文,聊以从吾私。
  • 3
    [宋]
    圣主褒优鼎轴臣,金觞玉醴照青春。
    万家烟火朝来静,九陌风光雨后新。
    高燕翔飞惊紫绶,余花点缀吒朱轮。
    问牛因得观民俗,不独嬉游惜令辰。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