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陪蜀士文昌醮》

葳蕤桑梓翦为荒,翰墨横流坠绪茫。
天北有星明武曲,江南无地托文昌。
几时兴雨苏民望,何日乘云返帝乡。
我少乞灵今不梦,倚观魁宿照词场。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芜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于未来的期许。诗中的语言流畅,意象生动,寓意深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首联“葳蕤桑梓翦为荒,翰墨横流坠绪茫。”描绘了故乡的破败和文化的沦丧,意象生动,寓意深远。“葳蕤桑梓”指的是茂盛的桑树和梓树,象征着故乡的繁荣和富饶。然而,“翦为荒”一词却将故乡的现状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痛心和惋惜。 颔联“天北有星明武曲,江南无地托文昌。”则用天象来比喻社会的现状和文化的衰落。“武曲”星象征着武力和战争,“文昌”星则代表着文化和学问。诗人通过对比天北和江南,表现了社会对武力的崇尚和对文化的忽视。 颈联“几时兴雨苏民望,何日乘云返帝乡。”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许和希望。诗人希望能够有一场大雨来滋润大地,让百姓重新燃起希望;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乘云归乡,为故乡带来繁荣和富饶。 尾联“我少乞灵今不梦,倚观魁宿照词场。”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于文化的坚守。诗人曾经乞求神灵保佑,但现在已经不再做梦了,而是倚靠着魁宿的光芒照耀着词场,坚守着文化的阵地。 整首诗意境深远,寓意深刻,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于未来的期许。
创作背景
《陪蜀士文昌醮》是宋朝诗人陈杰的一首诗。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测: 1. 社会环境:宋朝时期,道教、佛教与儒教共同构成了当时的社会思想体系。道教醮祀仪式在社会上层和文人之间颇为流行,这可能为陈杰创作此诗提供了社会背景。 2. 文人交往:陈杰与“蜀士”(可能指四川地区的文人或道士)有交往,可能一同参与了文昌醮祀活动。 3. 个人感悟:陈杰可能对道教思想或醮祀仪式有所感悟,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体验。 综上所述,陈杰创作《陪蜀士文昌醮》的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人交往以及个人感悟有关。由于历史资料有限,我们无法确定具体背景,只能根据现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测。
相关诗词
  • 1
    [宋]
    林下人归少,君归不待年。
    能令两蜀士,叹甚二疏贤。
  • 2
    [宋]
    风俗相传三近古,作成况自圣明朝。
    藏家文字本苍史,继世子孙非黑要。
    近报汉廷频诏下,时闻蜀士有旌招。
    怪君尚尔衣逢掖,独向空山伴采樵。
  • 3
    [宋]
    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
    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
    其後有李宽,鸡鹄非同音。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