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 时将孙许游,岂以形骸遇。 幸辞天子诏,复览名臣疏。 西晋尚虚无,南朝久沦误。 因谈老庄意,乃尽逍遥趣。 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 |
这首诗描绘了支公高雅飘逸的形象,以及他长期居住在山林之中,与孙许这样的名士交游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支公摆脱世俗纷扰,专注于心灵追求的赞赏。同时,诗人也通过支公的形象,表达了对老庄哲学思想的崇尚,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高雅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具体来说,诗的开篇“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直接点明了支公的性格特点和他的生活环境。诗人用“信高逸”三个字,形象地描绘出支公高雅、超逸的气质。而“久向山林住”则表现出支公远离尘嚣,心向自然的清幽生活。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描绘支公与孙许的交游,以及他们不拘形迹的相处方式,进一步展现了支公的高逸性格。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支公摆脱世俗纷扰,专注于精神追求的赞赏。 然后,诗人通过“幸辞天子诏,复览名臣疏”两句,表现了支公不受世俗名利所动,坚守自我精神的崇高品格。这里的“幸辞”和“复览”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支公对于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谈论西晋和南朝的历史,表达了对那个时代虚无和沦误的批判。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支公谈论老庄哲学,尽显逍遥趣味的场景,表达了对老庄哲学思想的崇尚,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用“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两句作为结尾,通过对比支公与竹林贤士的风流韵事,进一步突出了支公的高雅形象。这里的“谁为”和“相比附”两个词语,巧妙地将支公与竹林贤士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支公的高逸气质。 整首诗通过对支公形象的描绘和对老庄哲学思想的崇尚,表达了诗人对高雅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时,诗人也通过批判历史虚无和沦误,强调了坚守自我精神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