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之善治水,不与水争势。 顺流导汉漾,徐当过三澨。 又闻善登山,不与山争力。 缓步出朝阳,晚亦到崧极。 展也曹沪南,所学见所履。 致身以登山,应物以治水。 几年蚕丛州,归问长安道。 巴船五百料,太半外省草。 白驹在彼谷,桑扈莺其领。 人物方眇然,惜此方眇然,惜此尺璧景。 疏梅耿绝碕,飞梦随去浆。 索蓍为占之,圣功得蒙养。 |
这首诗以“展”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展”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描绘“展”的治水之才,以及他对山水的热爱,表达了对“展”的敬仰之情。 首先,作者赞扬了“展”的治水才能,认为他能够顺应水流,引导汉漾,徐缓地经过三澨,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作者也赞扬了“展”的登山之才,认为他能够缓步出朝阳,晚亦到崧极,这也是非常不易的。这两点都体现了“展”的聪明才智和过人之处。 接着,作者通过描绘“展”在曹沪南的工作,进一步表达了对他的赞美之情。作者提到“展”在处理曹沪南的水患问题时,能够巧妙地运用治水之道,使得当地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再次证明了“展”的才能和智慧。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动物生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作者对蚕丛州的描述,也体现了他的乡土情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展”的敬仰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他认为“展”能够将圣人的教诲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展”的敬仰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这首诗是一首赞美之诗,也是一首人生之诗,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