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

千树梅花斫半无,有人更欲涸西湖。
曾思慎勿近前日,不看老彭观井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西湖的改造,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首先,诗中提到了“千树梅花斫半无,有人更欲涸西湖”。这句诗描绘了改造西湖后的景象,虽然大部分的梅花被砍伐掉,但有人仍然想要继续改造西湖。这里表达了对改变自然景观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对过度改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警觉。 其次,“曾思慎勿近前日,不看老彭观井图”这句诗则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文化的尊重。诗人似乎在提醒人们,应该慎重对待历史的改变,不要忘记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这句诗也暗示了对过度改造可能破坏历史文化遗迹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改造西湖的过程和对历史文化的反思,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以及对过度改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慎重对待历史和文化遗产,不要忘记它们的重要性。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诗的主题和内涵。因此,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创作背景
《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一组诗作,创作于南宋时期。这组诗描绘了作者在正月二十五日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当时西湖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生活风貌。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南宋时期,虽然国土疆域较北宋有所缩小,但经济、文化仍然繁荣发展。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临安,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作为杭州的象征,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方回在这组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美景,如“翠峰倒影入清波”、“碧水悠悠映晚霞”等诗句,生动地展现了西湖的湖光山色。同时,他还通过描绘游人、商贩、渔夫等人物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例如,“游人如织春意浓”、“市声喧哗买卖忙”等诗句,展示了当时西湖周边的繁华景象。 此外,方回在这组诗中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如“愿随春风醉芳菲”、“人生得意须尽欢”等诗句,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山水有情空自怜”、“天地无言共长叹”等诗句,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总之,《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是一首描绘南宋时期西湖美景和社会风貌的优秀诗篇,既展示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又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相关诗词
  • 1
    [宋]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
  • 2
    [宋]
    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
    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
    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想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 3
    [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