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晓登甘露寺楼》

秦吴相接处,远客独来游。
秋尽斗移柄,曙分河隐流。
马嘶残月垒,雁入向阳州。
北望长江在,悠悠波浪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表达了诗人独自游走在秦吴交接之处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韵味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联“秦吴相接处,远客独来游”,交代了诗人所处的地点和身份。“秦吴相接处”描绘了诗人游走的地理环境,而“远客独来游”则凸显了诗人孤独的状态。 颔联“秋尽斗移柄,曙分河隐流”,通过对天文现象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韵味。“斗移柄”指北斗星的斗柄移动,意味着季节的变化,而“曙分河隐流”则描绘了早晨的景色,河流在晨光中隐隐约约。 颈联“马嘶残月垒,雁入向阳州”,通过对动物和地理环境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围。“马嘶残月垒”描绘了晨曦中马儿的嘶鸣,而“雁入向阳州”则描绘了大雁飞向阳光明媚的地方,这两个意象都表现了秋天的韵味。 尾联“北望长江在,悠悠波浪愁”,通过对长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北望长江在”描绘了诗人望向远方的长江,而“悠悠波浪愁”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独。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独自游走在秦吴交接之处的所见所感,展现了秋天的韵味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具有浓郁的诗意和美感。
创作背景
《晓登甘露寺楼》是宋代诗人释善珍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甘露寺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有关。甘露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濒临长江,地势险要,风景秀丽。释善珍在拂晓时分登上甘露寺楼,俯瞰江水,远眺山川,感受到自然的壮丽和历史的厚重,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此外,宋代的佛教文化也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背景。释善珍作为一位佛教僧人,在诗中融入了对佛法、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使诗歌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综上所述,《晓登甘露寺楼》的创作背景包括甘露寺的地理历史背景、释善珍的个人感悟和宋代佛教文化的影响。
相关诗词
  • 1
    [宋]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 2
    [唐]
    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
    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
    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
    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 3
    [宋]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