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浯溪》

羯奴祸唐室,宗社已倾危。
翠华幸西蜀,大物孰主持。
储君起灵武,事亦从权宜。
人望既有属,奸孽就诛夷。
次山忧国切,闻此喜可知。
归美颂君父,隐恶义当为。
涪翁仗正论,凛然寓刺规。
指适心中过,并及宫闱微。
兹用春秋法,肃宗其何词。
曾无一半语,追咎元子非。
后来好事辈,往往互诋讥。
或立党同意,或费解嘲诗。
识者具眼力,理解夫奚疑。
盍观我宋朝,崖上中兴碑。
光尧再造绩,炳若日星垂。
功成体天道,退处志莫移。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回忆唐朝的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君主德行、忠臣义士的感慨和思考。 首联“羯奴祸唐室,宗社已倾危”,概括了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颔联“翠华幸西蜀,大物孰主持”,描述了唐玄宗逃往四川,国家大权旁落的情境,进一步展现了国家的危难。 颈联“储君起灵武,事亦从权宜”,提到了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事情,认为这是权宜之计,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接下来,“人望既有属,奸孽就诛夷”,描述了人心所向,奸恶之徒被诛杀的情况,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诗的下半部分,诗人通过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表达了对于忠臣义士的敬仰和对于君主德行的期望。诗人借用次山的口吻,表达了对于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忧虑,同时也通过涪翁的形象,表现了对于正义和真理的坚守。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评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君主德行、忠臣义士的深刻思考和感慨,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锺兴嗣的《浯溪》诗,创作背景与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事件有关。诗中提到了羯奴祸乱唐室,宗庙社稷倾危,唐明皇幸蜀,以及灵武储君即位等历史事件。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感慨和评议。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忠臣义士的赞美和对奸恶之徒的谴责。
下一首
《句》
相关诗词
  • 1
    [唐]
    偶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
    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
    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
    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
    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
    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
    泷南始到九疑郡,应绝高人乘兴船。
  • 2
    [宋]
    文士相轻自古然,堪嗟嘲咏费雕镌。
    元颜文笔非余子,示可毛疵议昔贤。
  • 3
    [宋]
    浯溪未到已登临,笔力能穷造化心。
    我是零陵新逐客,披图一一可追寻。
锺兴嗣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