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瑞鹧鸪·本来真性是玄机》

本来真性是玄机。
只有灵明悟得时。
火灭烟消成大药,境忘心尽见菩提。
虚闲清净真仙路,寂寞无为出世梯。
一法不生无挂碍,修行唯是这些
作品赏析
这首诗《本来真性是玄机。只有灵明悟得时。火灭烟消成大药,境忘心尽见菩提。虚闲清净真仙路,寂寞无为出世梯。一法不生无挂碍,修行唯是这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通过描绘修行的过程和境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 首先,诗中提到了“本来真性是玄机”,这是对人生本质的揭示。人生本源的真性是深奥而神秘的,需要我们去探索和领悟。只有通过灵明的悟性,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奥秘。 “火灭烟消成大药”和“境忘心尽见菩提”这两句诗进一步描述了修行的过程。火灭烟消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磨砺,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形成智慧的大药。境忘心尽则是指忘却世俗的纷扰和欲望,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从而见到菩提,也就是佛学的最高境界。 “虚闲清净真仙路”和“寂寞无为出世梯”这两句诗描绘了修行的环境。虚闲清净的环境是修行的最佳场所,它能够让人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专注于内心的修炼。而“寂寞无为出世梯”则是指修行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出世的效果,也就是超脱世俗的束缚,达到自由的境界。 最后,“一法不生无挂碍,修行唯是这些”这两句诗总结了修行的本质。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不受任何束缚和牵挂,没有任何烦恼和忧虑。修行的方法和途径虽然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无为。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的热爱。它告诉我们,人生本源的真性需要我们去探索和领悟,而修行的过程则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摆脱世俗的束缚。通过耐得住寂寞和无为的方式,我们能够达到自由的境界,实现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相关诗词
  • 1
    [唐]
    青阳布王道,玄览陶真性。
    欣若天下春,高逾域中圣。
    神皋类观赏,帝里如悬镜。
    缭绕八川浮,岧峣双阙映。
    晓色遍昭阳,晴云卷建章。
    华滋的皪丹青树,颢气氤氲金玉堂。
    尚有灵蛇下鄜畤,还征瑞宝入陈仓。
    自昔秦奢汉穷武,后庭万馀宫百数。
    旗回五丈殿千门,连绵南隥出西垣。
    广画螓蛾夸窈窕,罗生玳瑁象昆仑。
    乃眷天晴兴隐恤,古来土木良非一。
    荆临章观赵丛台。
    何如尧阶将禹室。
    层栏窈窕下龙舆,清管逶迤半绮疏。
    一听南风引鸾舞,长谣北极仰鹑居。
  • 2
    [唐]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谿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
    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
    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
    琴书须自随,禄位用何为。
    投辇从贤妇,巾车有孝儿。
    风吹曝
  • 3
    [唐]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谿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
    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
    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
    琴书须自随,禄位用何为。
    投辇从贤妇,巾车有孝儿。
    风吹曝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