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宿厌烦喧,爱此僧居静。 莲宇已摧颓,茅斋自清迥。 山光林际来,野色雨中净。 池水不生澜,袈裟坐相映。 累日滞幽寻,绿苔应满径。 |
这首诗《旅宿厌烦喧,爱此僧居静》是一首对僧人居所的赞美诗。作者对僧人所居环境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通过描绘莲花盛开的寺庙、清幽的山光林景、静谧的池塘和清澈的茅屋,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 首句“旅宿厌烦喧,爱此僧居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旅途中的喧嚣和繁琐事务的厌烦,因此对僧人所居的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的“厌烦”二字,既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也暗示了他对僧人所居环境的向往。 “莲宇已摧颓,茅斋自清迥”两句描绘了寺庙的破败和茅屋的清幽。莲花盛开的寺庙虽然已经破败,但依然透露出一种古朴和自然的美感。而茅屋则以其清幽的环境和宁静的气氛吸引了作者。 接下来的“山光林际来,野色雨中净”两句,作者描绘了山光林景,这些景色在雨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给人一种宁静和平静的感觉。这里的“野色”和“净”二字,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暗示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池水不生澜,袈裟坐相映”两句描绘了池塘的静谧和僧人的形象。池塘平静如镜,不生波澜,这与作者所追求的宁静生活相契合。而僧人袈裟坐相映,更增添了寺庙的神秘和宁静的气氛。 最后,“累日滞幽寻,绿苔应满径”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寻访幽静之地的满意之情。作者因为滞留于此地数日,想必这里的绿苔已经长满了小径。这里的“绿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也暗示着作者对这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所居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诗中通过对破败寺庙、清幽环境、自然景色、池塘静谧和僧人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也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