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借龙宫五百年,平分城树与村烟。 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 石色带云笼客袖,磬声和月落渔船。 袈袍不限侵门水,十载何人坐象筵。 |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佛教的象征元素,如龙宫、双塔、石色、磬声等,描绘了佛在龙宫借住五百年,平分城树与村烟的场景,展现了佛教的神秘和深远影响。 首联“佛借龙宫五百年,平分城树与村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佛的形象与龙宫联系起来,暗示了佛的修行之久和影响之深。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佛平分城树与村烟,象征着佛的慈悲和智慧,使得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更加美好。 颔联“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进一步描绘了佛教的象征元素——双塔和中流地。双塔代表着佛教的信仰和坚固不摧的精神,曾擎半壁天则表达了佛教对世界的深刻影响。而丛林忽涌中流地,则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佛教世界,与双塔的坚固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佛教的永恒和力量。 颈联“石色带云笼客袖,磬声和月落渔船”,以具体的细节描绘了佛教世界的美丽和神秘。石色带云,描绘了石头被云雾笼罩的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磬声和月落渔船,则描绘了夜晚寺庙中磬声响起,与月落渔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觉。 最后一句“袈袍不限侵门水,十载何人坐象筵”,表达了佛教对世界的开放和包容,袈袍不限侵门水,意味着佛教信仰可以渗透到任何地方,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信仰佛教。而十载何人坐象筵,则表达了佛教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和超脱,即使在繁华的都市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然。 整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佛教的神秘、深远影响和包容开放的精神。它不仅是对佛教的赞美和敬仰,也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