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多士各有贡,大小之物随土宜。 养材学校此其本,背本逐末宁不悲。 偏将土木奉释老,尽室奔走愚无知。 君子居乡有宓贱,小人愿学如樊迟。 圣门二者今战胜,文星不用天盘推。 一朝化出孔子庙,唾手如有神明司。 文翁以来节度府,羽翼此邑天西维。 春秋俎豆列二祀,昼夜几砚严十师。 荀卿许从异户入,子贡只得肩墙窥。 我生一官五讲席,所至冻誉栖寒枝。 自从上庠吏外学,行德自谓心无欺。 眼看旄头拂紫彗,左文右武今何时。 涂侯居乡足领袖,金橐相与倾其私 |
这首诗是作者在各地讲学时所写,表达了他对教育、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看法。 首先,诗中提到了九州多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培养人才。这体现了作者的教育理念,即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诗中批评了那些将土木奉释老、偏重物质利益的行为,认为这是背离了本源,追逐虚无的东西,不值得悲哀。这体现了作者对道德和文化的重视,认为教育应该以道德和文化为基础,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利益。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孔子庙、文翁等历史人物和事迹,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诗中表达了自己在各地讲学时的感受和体验,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和文化素质。同时,也表达了对教育事业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教育、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